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3的博文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412/reading/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412/reading/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412/reading/

《泰晤士报》眼中的晚清政局

《泰晤士报》眼中的晚清政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412/reading/ 2021-01-04 09:4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412/reading/ 《泰晤士报》眼中的晚清政局 梨乡的女儿2021-01-04 09:47:58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42.00元,重庆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客观展现这个民族在特殊年代里的探索与跌撞。风起云涌的年代,波澜诡谲的时局;前途未卜的改革,令人叹息的终场。 醇亲王的欧洲之行 (致《泰晤士报》编辑)阁下,在醇亲王启程离开德国返回清国的消息刊登在贵专栏的同一天,我收到某位长期住在清国的公民发来的一封信,他与长江流域的清国改革派官员们有过较近距离的接触。下面这封信的摘要可以充分说明,对于醇亲王此行,他们曾经有过何种期待,而结局又令他们心怀何种失望。 我所有的清国朋友们都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醇亲王的欧洲之行。他们觉得,不管他的行程是在一个如何痛苦的境况下完成,事实终究是,这是一个皇族成员生平第一次与西方近距离的接触,事件本身便象征着他的国家对于未来的某种期许。他们相信,在他回到祖国之后,一定有许多故事要向人讲述。他此行所产生的推动力,将不仅仅是因着推倒了偏见的藩篱而改变朝廷的外交途径,这一藩篱阻隔了天朝,甚至更甚于阻隔了它的臣民。因为清国原先对德国并没有什么信任感,故希望亲王此行,不仅能对德国产生影响,也能进一步将影响力推展至其他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两国。但是据我听闻,慈禧皇太后从一开始就反对筹划这趟行程,并且尽其一切所能褫夺其可能性,当然,她也一定受到了企图使朝廷停留在旧领导路线的李鸿章与亲俄派的鼓动。亲王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很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在不少方面都与他的兄长(光绪皇帝)很相似。他离家之前对于此行满怀兴奋与好奇,就好像一个孩子即将出发,去探知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 以我自己最近在清国的经历来说,我完全认同我朋友在这封信中的观点。在我与两位力图改革的两江总督的交谈中,他们都强调了对满人世袭统治阶层进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为达此目的,他们也都同意,满人贵族的子嗣们,甚至是皇族的亲王们,都应该被鼓励去国外旅行、学习

《帝国的回忆》试读

《帝国的回忆》试读 导读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4月20日 摘自《北华捷报》1854年1月28日 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公告 谨告在华美国商人: 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清国海关对于其他国家船只实施的规定,同时也适用于悬挂美国国..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1867年8月4日 题记:记者发自香港的报道。 教育在清国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与英国不相上下。那些生活在清国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即被人们蔑称为"猪仔"的人,尚且能读和写。普通的民办私塾遍及大清国的每个角落,虽然父母送子女到这些学堂就读必须向它缴纳一笔额外的费用。在大清国有些地方现在已经设有公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些学堂对穷人免费。再就是,在每个城市...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士:"无知"的知识分子 功名的授予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1886年8月29日 据香港《每日新闻》: 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①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 如果功课记熟了,一个学生会把书放在太师面前,然后回到座位反复默记。如果功课没有背熟,太师会叫一个在场的太

郑孝胥何福堂朱執信趙秉鈞伍廷芳

郑孝胥何福堂朱執信趙秉鈞伍廷芳 隱廬智冿 欺世盗名赵泰来——解码赵泰来的家乘 作者:隱廬智冿 2021-05-24阅读 37026 欺世盗名赵泰来——解码赵泰来的家乘 作者:隱廬智冿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日前偶见一本赵泰来个人传记《解码赵泰来》(作者:杨小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当时国内媒体曾以“赵泰来个人传记在穗首发”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见中国新闻网等)。据报道“本书是一部历史文学人物传记,以详实的史料、中肯的评论、大胆的探索(按:笔者按,下同。的确是颠覆三观)、优美的文字,介绍了赵泰来的人生传奇”云云。   据赵泰来在该书前言所言:“我在地窖里一边清理文物,一边苦苦追索这批宝藏曾经的主人和守护者:香港大牧师何福堂、慈善家何妙龄、与孙中山亦师亦友的香港华人领袖何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伍廷芳、英国名门闺秀大律师玛丽娅、逼迫清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的赵秉钧、与何妙龄同父异母的妹妹何箕龄、终身悬壶济世的赵福生、朱执信牺牲前牵肠挂肚的朱寿英、隐姓埋名十多年的奉天市市长郑禹、一半中国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伍丽芳、终身不嫁的郑月娥……”   《解码赵泰来》一书又说:“赵秉钧、伍廷芳、朱执信、郑孝胥这四位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人物,他们在清末民初那段历史变革中因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分道扬镳,现今却由于他们共同的后代赵泰来的出现,把他们重新互相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第5页)   按:书读至此,拍案称奇:“这情节离披、耳食充斥、稗官编凑之家乘,难免捉襟见肘,杂糅矛盾之状毕露。编一家史易,造四家史难!攀附名人,与有荣焉?”   实际该书除了拾前人牙慧大篇幅摘录的名人事迹外,凡涉赵泰来的家乘,无佐证以自圆,富词藻而略事实,无一例为真,近乎四不像,虚构伪造之迹随处可见。   附赵泰来简介:   赵泰来,生于1954年,祖籍广东东莞,旅英华侨,是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的外曾孙,为著名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慈善家。为中华文化产业集团主席、香港祖国杂志社社长。1992年他从香港移居英国清理遗产。多年来,他先后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新华社书画院、北京唐风美术馆、广州市美术馆和广州市艺博院等捐赠了6万多件古代艺术珍品,总价值超过8亿元。他先后两次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2008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年度杰出人物。赵泰来大力支持潮汕星河事业,早在星河大厦建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