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19的博文
图片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图片
另类的人与另类的书 --读《双山回忆录》 谭斌   <更多内容 2018-12-09 23:00:00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初读了早年购买的王凡西先生著的《双山回忆录》。方才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么一派,还有这么一群人,当然,也有这样的著作,不禁令人感慨。 王凡西,本名王文元,笔名双山,浙江海宁人,生于1907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1929年回国,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1949年移居澳门,1975年移居英国,2002年在英国去世。 王凡西是中国老一辈托洛茨基主义者的领导人,一生坎坷,四次入狱,漂泊四海,虔诚地把对托派的信仰当做生命而不懈追求,斗志不减,绝不低头,最终在亡命天涯中告别了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物,极为稀少,但他们的存在,孤独而悲壮,顽固而凄凉。所以,我说王凡西们是另类的一群可悲可叹可敬之人! 同样,《双山回忆录》却是一本另类的书。在书中,王凡西较为详尽地回忆了自己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大革命失败,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得以偷偷阅读当时由托洛茨基所领导的左派反对派批评斯大林的文件及组织的一些活动,遂由思想上同情到积极参与,于1928年在校内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即左派反对派,托洛茨基派简称“托派”)并参加领导工作,1929年回国,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组织部工作,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最后其终身献给所从事的托派运动的全过程。 至少从《双山回忆录》中看得出来,王凡西决非等闲之辈,也不是庸碌之人。在宏大的时局动荡之中,他也颇有主见与定力,他的孤高自许,不同流俗,这样的高标耿介,要做到五湖四海,可能也不是太容易吧?他理性坦率,较少个人吹嘘,也不屑于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都颇为中肯锐利,一针见血。 王凡西在书中揭示了很多原先被回避了的事实。而这些事实,直接造成对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评价的偏见。 王凡西看不惯王明(陈绍禹)等人的做派,在书中,历数了王明在莫斯科发家之举,回国在中国共产党掌权,并由此对革命进程产生的影响,其细节虽然算不上详尽,但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足以将很多看似突兀的历史现象连贯起来。其中,他始终站在苏联政局—斯大林主义—共产
《双山回忆录》读后感 看完了《双山回忆录》,王凡西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因为时间很晚了,明天还有事情,不能多写。这本书是讲中国托派的一些历史事件的。   没什么可说的,一段很难得的历史,解答了我很多疑问,而且是从理论分析上解答的,有一些说服力。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历史记录给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在思考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多了几个方向。一是要看俄国革命史和近现代史,这个很重要,否则我感觉根本不能得到正确的思路,正确的结论就更无从谈起;二是要研究毛著中的历史成分,这是我坚持在做的;三是,这可能是最大的收获,在研究中共党史的时候不能完全运用中国思维,因为从《双山回忆录》里看,他们是有非常强烈的德国思维模式的,或许是托洛茨基思维,如果单纯用中国思维,其中有些我直觉感到是错误的思路不太好理解其错误所在。而挺惭愧,我对德国和法国的哲学史还没有看呢。   此书中提到了很多托洛茨基主张,但没有具体的列出来,这是一个遗憾,关于托派的思维方式问题我还得继续查找资料才能够得到自己的判断。不过仅从此书中大段大段的理论分析中约略可以看出托派的理论武器是非常强大的,这有些类似于欧几里德学派用纯粹的几何来解释代数,当然我的这个类比也是想说托派的局限性,就如同欧氏几何的局限性是一样的。我想起了我高中时候的一个数学老师,用繁琐的四则运算来证明三角定理,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是效率很低下。放在中国托派的革命斗争中看,这种效率低下使他们混得很窘迫,接二连三的窘迫,他们还没有分析完理论呢,历史就已经出现新的局面了。所以给我的印象就是托派的思维方式只适合评价历史,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可能去创造历史,如果有了更有效的理论工具的话。   中国托派的理论水平之高超我认为与他们持续不断的辩论、斗争、思考、分析和写作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直接关系的,初步可以看到托派中的学术民主,不过也有很多弊病,就是多次分裂,导致力量不统一。少数服从多数,当只有少数人弄明白了应该怎么做的情况下,这种制度是很耽误事儿的。如果双方再完整的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然后一味的强调那些细微的语言上的差别的时候,对立将大于团结,结果就是什么事儿也干不成,即使是想干些好事儿,也是干不成。中国托派始终如一的保持革命者的纯洁性,纯洁到了细枝末节,这点反而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缺少中国思维的模糊性,当然这与他们受到的正统教
图片
瞿秋白四兄弟的传奇人生  2019-01-26 09:03 关于瞿秋白有几个弟弟、妹妹的问题,他自己在文章《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及《多余的话》里曾多处提到,但都语焉不详,其他一些资料都将瞿秋白弟妹的人数、名字及其排行弄得非常混乱。不少书报资料上,还说瞿秋白有6个弟弟妹妹,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据比瞿秋白小1岁的妹妹瞿轶群回忆,瞿秋白的父母共生了8个孩子,其排行如下: 瞿秋白(1899-1935)小名阿双、霜,是长子。 瞿轶群(1900-1981)小名群群、均均,是长女。 瞿云白(1902-1958)小名阿耘,后改名昀白,是次子。 阿鑫(早殇,生卒年不详)小名阿兴,是三子,幼时因上学失落了书本,不敢回家,在野外过夜而得病致死。 瞿景白(1906-1929)小名森,后改名景白,是四子,幼时鼻子上生了疮,因为无钱医治,只能任其溃烂,最终成了塌鼻子。 瞿垚白(1909-?)小名阿尧,是五子,自幼头脑迟钝,患有癫痫病,并有精神病现象,在其母亲自杀后,跟随其父亲飘流到湖北、山东,约20余岁时死于山东济南。 红红(生卒年不详),3岁时即患肺炎病死了,是次女。 瞿坚白(1913-1944)小名阿谷,是六子。 由此可知,瞿秋白兄妹8人中活下来的只有6人,在瞿秋白的影响下,除了四弟瞿垚白因患有精神病外,另外3个弟弟都参加了革命。瞿秋白的三弟瞿景白和五弟瞿坚白,也和瞿秋白一样,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而瞿秋白的大弟弟瞿云白早年也参加了革命,但后来转而投靠了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历史问题,瞿云白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他的一生在政治上颇为曲折。 瞿景白在苏联秘密牺牲 瞿景白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左右,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户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天资聪慧的瞿秋白只读到中学就被迫辍学,瞿秋白的母亲也因不堪贫困而服毒自尽。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瞿纯白到北京参加文官考试,但没有考取,随后,在北京大学旁听,同年9月,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20年秋,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为了直接采访、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决定向英、美、俄诸国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因为瞿秋白在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过,精通俄文,还翻译过不少俄国文学作品,即被选中赴苏俄采访,他和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我国新闻界在十月革命后派

《 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陈宪辉 著

https://china20.weebly.com/387612162925913333912004320105.html 《  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 陈宪辉 著
图片
他因绝命诗名震天下 日后却成举世切齿的卖国贼         2019-03-15 21:29 1935年11月1日晨,六朝古都南京的丁家桥一派热闹景象。国民党的中央党部就位于此,而且在这里即将召开的四届六中全会,将是国民党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共有一千余名的代表和党部职员,是为几天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但这一天却因为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而永载史册,这就是第一次刺汪事件。 1935年的中国,可以说忧患深重,民不聊生。当是时,东北早已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华南“剿匪”火热,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民党蒋介石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亲自邀请了原本反对过他的冯玉祥、阎锡山等,共同与会,以“显示国内趋于团结”。  开幕式上,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致开会词,随后百余名中央委员步出礼堂在台阶前合影。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照相。就在摄影结束,委员们转身上台阶之际,一名记者突然冲上前去掏出手枪,近距离对汪精卫开了三枪,汪当场倒地。 该名记者也随后被警卫射杀,送院不治死亡。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恩怨重重,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因发现照相时蒋并未到场,径直怀疑此事乃蒋所为,就当面斥责他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 蒋介石当时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命将汪精卫急送中央医院抢救。所幸的是,汪精卫身中三枪却并非致命,终于脱险。医生们发现,这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前两颗子弹当即取出,而最后一颗子弹就此留在汪精卫身上,后来经常发炎,最终成为导致汪精卫于9年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究竟是谁想要汪精卫的命呢?是蒋介石,还是另有其人?经过调查,这个刺客名叫孙凤鸣,是南京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而这晨光社于一年前成立,只不过是个幌子,社长华克之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而此时也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其实,孙的目标原本是蒋介石,但见蒋没有现身,就拿汪精卫开刀。国民党当局虽抓捕了很多人,但都问出没有结果,既然凶手孙凤鸣已然毙命,此案最终不了了之。汪精卫一生波澜起伏,跟刺杀有不解之缘。第一次是他刺杀别人。那是在1910年,27岁的汪精卫血气方刚,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谋划在北京银锭桥用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捕,差点丢了性命。而这一次竟是自己
图片
一场改变历史的流感         2019-03-10 19:44 百年前,一场全球性的流感疫潮爆发,它被阴差阳错地称作“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Spanish flu)。瘟疫导致了至少5000万人死亡,有些人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接近于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
图片
袁世凯如何裂解了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         2019-03-08 19:56 随着宋教仁遇刺案证据的公布,以及善后大借款违法签字,袁世岂与国民党之间已经势同水火,武力对抗已经不可避免。袁世凯在当政之初即着手与革命派武力对决的军事准备,此时更加快了备战的步伐;而国民党则内部意见分裂,一度举棋不定,在斗争中陷入被动局面。 袁世凯对革命派向来心存戒心,而且信奉实力政治,将军队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他在民初当政后,就十分注意扩充军事实力。 1912年8月,袁世凯为了整补北洋各军,一方面密令各军统制,要“一律招足十成,不准缺少一名”;同时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通过总统府军事参议处,传谕镇以上军官:“一、袁总统为北方各军之父母,无论何人,有与袁总统反对者必出死力与之抵抗;二、大总统为统辖海陆军全权,凡我军人,只知有总统,不知其他;三、凡我军人当绝对的服从总统命令”。通过自上而下的控制与灌输,袁世凯进一步树立了在北洋军中的绝对权威。 袁世凯还大量购置军火,充实军备。据海关统计,天津一口输入的军火,1912年为白银272万两,1913年则增加80%,达到490万两。1913年的瑞记第3次借款30万英镑,以及陆军部捷成借款28.8万余元,全部用于订购军火。 与此同时,袁世凯还作了具体战争部署。他将北洋军第6师部署在河南信阳,以嫡系李纯师长任豫南镇守使。并不顾南方革命党人的抗议,将溃退衮州的张勋所部江防军扩编至1万多人,改称武卫前军。又将辛亥时招募的武卫军左翼倪嗣冲部扩充为10营,于1913年初改编为武卫右军,屯兵颖州。精心布置的这3支部队,成为袁世凯监视南方革命派的第一线部队。 随着南方革命党人反袁情绪高涨,袁世凯更明目张胆地作用兵的准备。1913年4月30日,袁世凯在中南海海宴堂召集秘密军事会议。 5月2日,袁世凯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总理,内阁成为战时内阁,更增添了战争气氛。 5月3日,袁世凯借西方报纸报道革命党人备战消息为由,发布总统令,矛头直指孙中山、黄兴:“倘如西报所言,奸人乘此煽诱,酿成暴动,则是扰乱和平,破坏民国,甘冒天下之不韪。本大总统一日在任,即有捍卫疆土、保护人民之责,惟有除暴安良,执法不贷。” 5月6日,袁世凯又召开第二次秘密军事会议,决定了作战总方略,将重点首先放在江西、江苏、安徽
图片
1933年的北京航拍:北平古都原貌的最后留影(组图)         2019-03-06 18:44 1930年,德国小伙卡斯特尔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1933年,他被派往中国参与中国航空建设,利用工作之便,他拍摄下了大量珍贵航拍照片。从天空中俯瞰北平,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伟大。巍峨的宫殿,平整的布局,似乎它在设计之初就有人从天空中俯瞰过。一切那么安详与庄严,像一座立体的文物。这些图片几乎是古都原貌最后的留影。 卡斯特尔 卡斯特尔于1905年出生于柏林,成长于原普鲁士尼施礼茨湖畔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很早就开始对中国的一切满怀兴趣。中学时,他读过很多有关科考的著作,其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丁在中国帕米尔高原和西藏高原的探险故事尤其让他着迷。前往遥远的东方,成了他从少年期就拥的梦想。 1926年,21岁的卡斯特尔取得了飞行员证书。1930年,他正式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1933年,卡斯特尔被派往中国。 在中国,卡斯特尔的任务是参与中国航线的技术开发以及航空交通网的建设,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为那些尚无交通联系的城市和地区开辟空中交通网络。他工作的单位名为“欧亚航空邮政公司”,创办于1930年2月,由汉莎公司和当时的中国交通部合作成立。1931年5月,公司开始运营上海—南京—北平—中国东北地区的邮政业务。 卡斯特尔来到中国时,欧亚公司的第二条远距离航线已经投入运营。这条航线从上海经南京飞往洛阳,然后途经西安、兰州、哈密、乌鲁木齐,最终抵达位于中俄蒙边境的塔城。这也是卡斯特尔执行首次飞行任务的航线。当时在中国飞行非常具有挑战性。除了路途遥远、飞行时间长以外,飞行员本身对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的了解微乎其微。那些有限的地图资料只标注了大山大河的位置,在飞行过程中只能作为参考。飞行员必须自行判断飞行路线,并独自解决所有突发事件。 卡斯特尔手中的相机与驾驶的飞机形成了完美的组合。他用手中的莱卡相机留存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珍贵影像。从广东到内蒙,从摩登都市上海到人迹罕至的高山……这些航拍照片展现了当年中国许多地方的独特风貌。其中最为壮美的就是他对古都北京的航拍。 北京故宫太和殿,拍摄高度仅50米。 北平颐和园,拍摄高度400米。 天坛圜丘,拍摄高度不足100米。 壮美的北平旧城墙。 卡斯特尔当时使用的是莱卡公司问世不久的莱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