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0的博文

黄花岗起义二三事

黄花岗起义二三事 黄汉纲   黄花岗起义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辛亥革命吹响了胜利的前奏。参加这次起义的选锋队在广州城内纵横转战,痛击清军的英勇事迹,史有记载,这里补述这次起义的二三事。   一、奔袭广州城——乐从革命军的一次血战    1911年,孙中山先生命黄兴在香港设统筹部,筹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即后来的黄花岗起义)。同时派来朱执信等联络广州附近的会党,把他们编组成革命军,会攻广州城。分布在顺德县乐从附近,以陆领、张朝为首的乐从革命军,便是其中的一个支队。 1916年黄兴亲笔书诗一首(绢本)。1981年方贤旭捐赠。(广州博物馆藏,一级文物。) 邹鲁编撰、胡汉民题书的《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封面。    乐从革命军原拟假装集体赴广州祭祖,包租大船一只,于起义前夕驶至广州城油栏门外附近码头,并派人预先秘密控制油栏门城门,以便届时一声号令,冲入城内参加战斗。不料起义前夕,清政府派兵驻守车歪炮台等进出广州航道的重要地点,搜检往来船只,原定从水路奔袭广州城的计划因之不能实现,迫得临时决定改从陆路经栏石、佛山奔袭广州。    黄花岗起义的翌日(农历三月三十日),消息传到乐从,陆领、张朝即集合队伍,宣布起义。随即向驻守乐从的清军管带魏炎及驻守杏市(在乐从附近)的清军管带汤贵荣两部进攻,乘其官兵集中营房用膳之际,直扑而入。清军猝不及防,全被解除武装,兵士愿意参加革命的一律收编入革命军。继又进攻乐从团练局,收缴其武器。乐从革命军占领乐从后,即贴出安民布告,申明革命纪律,声威大震。清政府慌忙调兵遣将,分从水陆两路堵截。农历四月二日,清军“江固”、“江巩”两艘巡河舰驶入乐从河面,与乐从革命军接战。乐从革命军从河岸用长枪向清军舰猛烈密集射击,毙舰上清军五名,引水员一名,击断其无线电天线。乐从革命军因据守河岸,得以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作掩护,故仅伤战士两名。在乐从革命军的猛烈轰击下,清军舰不支败退。乐从革命军即渡过乐从河,取道栏石奔袭广州。当乐从革命军进至佛山时,清军统领吴宗禹率领配备野战炮的大队清军,从广州乘火车开到。乐从革命军与清军前锋三百余人在佛山蜘蛛山遭遇,时正下大雨,乐从革命军冒雨进攻,毙清军管带马惠忠以下二十余人,乐从革命军队长张朝及战士二人亦壮烈战死。清军丢下子弹一批,退守缚犁咀待援。佛山清政府官吏闻风逃散。乐从革命军正拟乘胜前进,不料接到广州城

常败将军黄兴

写文章 常败将军黄兴 常败将军黄兴 老徐的自白书 老徐的自白书 58 人赞同了该文章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革命大业,又称孙黄革命。 黄兴是孙中山前期最重要的助手,国民党二号人物。 冯自由曾评价说“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 世人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几乎别一笔带过。 更重要的一点是黄兴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而蒋介石则是1887年10月31日出生,所以黄兴的祭日,正好是蒋介石的诞辰。这个对蒋介石的忌讳,那可是太大了,所以蒋介石统治时期,关于黄兴几乎很少有悼念活动。 黄兴,其实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有着一种‘老子不信邪’的脾气。光绪22年中秀才,1902年经由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留学归来,黄兴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为避免清廷的注意,对外用“华兴公司”的名义,业务是“兴办矿业”。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在选举总理时,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这样孙中山才顺利当上总理。 之后两人精诚合作,一文一武,驾驭着中国革命的航向。黄兴有一句名言,大丈夫当不为情死,不为病死,当乎杀国仇以死。但历史好像总是喜欢开玩笑, 它给黄兴扣上了“无役不败”的帽子,事实好象也确实是这个样子: 在同盟会旨在推翻满清的若干次起义中,黄兴都充当了起义的前敌总指挥和急先锋,遗憾的是这些行动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1906年,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认为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籍。章太炎、刘揆一则从中调解,暂时搁置议案。这是辛亥革命以前孙、黄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的蒋中正,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时,依孙中山生前遗愿,把国

黄复生(1883—1948),原名黄树中,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

黄复生 (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家) 编辑 黄复生(1883—1948),原名黄树中,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1904年毕业于泸州川南经纬学堂,成年后东渡扶桑,学习印刷。1905年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派遣,在日本横滨学习化学,研制炸弹。1907年初,奉派回川组织革命活动,一度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在川南永宁组织起义。 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会议员,南京临时政府印铸局长、川东道尹、四川省代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1948年10月1日病逝于重庆,追赠陆军上将,享年65岁。 本 名黄复生别 称黄树中(原名)所处时代民国出生地四川隆昌龙市镇出生时间1883年去世时间1948年10月1日主要成就四川省代省长、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陆军上将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3 姓名来历 4 人物纪念 人物简介编辑 黄复生(1883-1948),四川隆昌市龙市镇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会长兼《民报》经理,是在天津成立京津同盟会的主要人员之一。先后策划参与刺杀清朝重臣端方、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及袁世凯爪牙徐宝山、郑汝成等六次暗杀行动,两次被捕入狱。 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会议员,南京临时政府印铸局长、川东道尹、四川省代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1948年10月1日病逝于重庆,追赠陆军上将,享年65岁。 人物生平编辑 初入泸州川南经纬学堂,为寻求救国之道与同学黄方等十余人组织了“输新社”,毕业后其又东渡日本,进入宏文学院和东京株式会社学习工科,继续寻找兴国之路。在此期间结识了孙中山等人,在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感召下,遂决意追随先生献身革命,成为了首批同盟会的成员,且深得中山先生的赞赏,先生称之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隆昌人”。后被推举为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后为革命需要,再次赴日学习炸药制造技术。回国后,为尽快完成“永宁首义”的准备工作,在泸州兴隆场加紧了炸弹的研制工作,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引发爆炸,黄复生头部、面部及左手血流如注,左眼几近失明,在众人的全力抢救下得以挽回性命,为纪念这次死而复生,更为继续坚定革命信念,“舍生取义,死而后生”,故从此更名黄复生。这场震撼清廷,惊动慈禧太后的“兴隆场爆炸案”引起了清廷的极度恐慌,清廷派出大批鹰犬捕杀革

喻培伦 四川省内江市人

喻培伦 编辑 喻培伦(1886年2月3日-1911年4月27日),字云纪,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清末民主革命家,革命烈士。 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中文名喻培伦别 名王光明、尤国楠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出生日期1886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职 业民主革命家毕业院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信 仰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主要成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参与黄花岗起义,为中华民国建国捐躯。代表作品《安全炸药制造法》追 赠大将军 目录 1 人物介绍 ▪ 家庭背景 ▪ 思想熏陶 ▪ 留学日本 ▪ 投身同盟 ▪ 专研炸弹 ▪ 献身革命 2 人物成就 3 人物评价 4 家庭成员 ▪ 家世 ▪ 兄弟 ▪ 配偶 ▪ 后代 5 后世纪念 ▪ 诗章 ▪ 祭奠活动 ▪ 纪念馆 人物介绍编辑 家庭背景 喻培伦,字云纪,清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年2月3日)出生于内江县文英街一个糖商家庭,他的父亲一度在宜昌督办盐务,因清政府的无能愤而弃官为民,给喻培伦做了很好的典范。明代时其先祖从江西到四川任官落籍,父亲喻学庵,母亲姓邱,弟弟喻培棣。六岁就学,先后从张敏闻、徐星北、祝明钦、魏楚珊课读,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史事有兴趣,少年时喜欢研究钟表机械。 思想熏陶 喻培伦少时聪敏好学、喜好机械。目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喻培伦逐渐懂事以后,正值满清王朝日益腐败走向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1902年,资阳义和团首领李刚中率领800多人攻打县城,资中义和团继起响应。人民的英勇斗争,给成长中的喻培伦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喻培伦13岁这一年,到资中五里店接受魏楚珊老师的教育,更促使他接受了当时的新思想。魏老师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鼓励学生关心天下大事,“读经世书,练干济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办的进步书刊。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喻培伦对满清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猖狂侵略,深为愤懑。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署名“世界恶少年”表明向旧世界挑战的决心。 留学

三·二九起义一般指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编辑 同义词 三·二九起义一般指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名 称黄花岗起义地 点广州时 间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参战方革命军、清军结 果起义被镇压主要指挥官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领导机构中国同盟会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起义过程 ▪ 起义策划 ▪ 起义爆发 ▪ 清兵镇压 3 起义结果 4 主要人员 ▪ 负责人 ▪ 其他人员 ▪ 清政府官员 5 起义评价 6 起义影响 7 后世纪念 历史背景编辑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 此心此志 此心此志(3张) 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 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于是,从20世纪初年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中国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 1907年和1908年,中国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

宋玉琳宋玉琳即约数人,代表赵声于马鞍街二牌楼组建机关,

宋玉琳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21 08:51 宋玉琳,字建侯,亦名豫琳,1880年生,安徽怀远县人。他天资聪明,少年读书时即显露才华,被街坊誉之“神童”。 15岁的宋玉琳遵从父命参加秀才考试,在凤阳府考了第一名,但是,他不想走科举道路成为封建官僚,而是立志要做消灭封建专制的斗士。他常对人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安能随诸磕头虫后学趋跄耶。”为推翻清王朝,他20岁时投笔从戎,在安庆参加了当时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任某标(相当于团)书记,并加入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此间,他结识了同盟会员范传甲,深得范的信任,并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范认为他是其友“徐锡麟后一人也。” 1908年,宋玉琳与范传甲等人一起,协助熊成基,发动了安庆马炮营起义。不幸起义失败,范传甲被捕遇害,宋玉琳避往他乡。1910年秋,宋复返安庆,密谋起义,未成。遂考入安庆高等巡警分校,后肄业。 1911年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计划在广州发动起义,推举黄兴、赵声为统筹部正副部长,主持起义事宜。宋玉琳应召,率97名江淮志士奔赴广州。赵声所部因改期起事之议退去。宋玉琳即约数人,代表赵声于马鞍街二牌楼组建机关,负责江、浙、皖、鄂、湘、桂、闽、滇等地革命力量的联络,为起义筹粮办饷。他工作废寝忘食,深受同志们敬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起义爆发,宋玉琳跟随黄兴攻打清两广总督衙门,带头冲入敌阵,后又转至华宁里与敌激战,当情况万分危急时,同事劝其离去,他却说:“安庆举事(指马炮营起义),我未能为国捐躯,这次我将为民族含笑九泉!”激战至日暮,终因寡不敌众,弹尽力竭,不幸被俘。敌人多次刑讯,他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屈。在法庭上,宋玉琳陈述黄兴主张即时进攻,有三大理由: 一、革命党人屡次失败,此次全力以赴,不能临时苟延; 二、筹备此次起义,耗资十多万元,皆为募集而得,如果不起义,必断以后筹款之路; 三、奉命而行,不能不战而退。 宋玉琳言词慷慨,当时讯问官及观审者没有不为之感动的。他视死如归,从容赴难,年仅32岁。 宋玉琳烈士的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英名列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 宋玉琳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编辑 宋玉琳(1880—1911),字建侯,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

趙聲(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

趙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18年11月26日) 請透過加入合適的行內引用來改善這篇條目。 Zhao Sheng.jpg Zhao Sheng2.jpg 趙聲(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原名毓聲,字伯先。江蘇省鎮江市丹徒人,光復會成員,中國近代民族革命運動先驅。著有《保國歌》。 目錄 1 年表 2 家庭 3 紀念 4 佚事 5 外部連結 年表 1881年3月16日,出生於丹徒縣大港鎮。 少時入鎮江第一樓街鮑氏書塾就讀,與同學馬貢芳、柳翼謀成摯友。 1898年,中秀才。 1900年,以第一名入江南陸師學堂。後入學江南水師學堂。 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詢軍政。 1903年,擔任三江師範學堂(後改為兩江師範學堂,現南京大學前身)教習。同年作《保國歌》。 1906年,在南京入新軍,任陸軍第九鎮33標標統。加入中國同盟會。在陸軍第九鎮中發展革命組織。被推舉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在長江流域暗中積蓄革命武裝力量。 1910年,庚戌年起義,擔任總指揮,倪映典為副總指揮,領導廣州起義,史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赴南洋籌募革命經費,並任香港同盟會會長。 1911年,辛亥年起義,擔任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領導革命黨人士第三次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 1911年5月18日,由於廣州兩次起義均失敗,憂憤成疾,在香港病逝。民國元年(1912)被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家庭 趙聲父親趙蓉曾,夫人嚴承志,弟趙念伯、趙光,妹趙芬。 紀念 在鎮江市區設有伯先路和伯先公園。 佚事 蘇曼殊《絳紗記》三十: 趙百先(註:伯先)少有澄清天下之志,余教習江南陸軍小學堂時,百先為新軍第三標標統,始與相識,余歎為將才也。每次過從,必命兵士攜壺購板鴨黃酒。百先(註:伯先)豪於飲,余亦雄於食。既醉,則按劍高歌於風吹細柳之下,或相與馳騁於龍蟠虎踞之間,至樂也。別後作畫,倩劉三為題「定庵絕句」贈之曰:「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蕭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蘇曼殊 ...今託穆弟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趙公伯先墓前,蓋同客秣陵時許趙公者,亦昔人掛劍之意;此畫而後,不忍下筆矣。 外部連

倪映典(1885年-1910年2月13日),字炳章,合肥北鄉吳店(今屬長豐縣)人。辛亥革命烈士 ,廣州新軍起義(第二次廣州起義)新軍總司令。

倪映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Ni Yingdian.jpg 倪映典(1885年-1910年2月13日),字炳章,合肥北鄉吳店(今屬長豐縣)人。辛亥革命烈士 ,廣州新軍起義(第二次廣州起義)新軍總司令。 生平 幼隨父業醫,後立志革命。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安徽武備學堂。入江南砲兵速成學堂校科,任新軍第九鎮砲兵隊官。1906年與趙聲等同時在南京加入同盟會。1907年參加熊成基起義失敗,流亡廣州,找到先來廣州的趙聲,又進入廣州新軍,任炮兵二營右隊二排排長。 宣統二年(庚戌年,1910年),同盟會計畫發起廣州新軍起義,以趙聲為總指揮,倪映典副總指揮。2月12日倪映典乘廣州警察與新軍發生衝突,率新軍起義,擊斃炮兵一營管帶齊汝漢,在廣州東郊燕塘起義,義軍3000人推倪映典為總司令,分三路進攻廣州城,在牛王廟與清軍展開激戰。次日,遭清巡防營統領吳宗禹、管帶李景濂襲擊,中彈後被拖到吳宗禹面前,倪大罵不止,被殺。 1912年被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倪映典被孫中山譽為「廣州起義的主幹人物」。家鄉為紀念他,曾設映典小學。1936年在映典小學建成「陸軍上將倪烈士映典紀念塔」,後毀損。199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建「廣州庚戌新軍起義倪映典烈士紀念塔」。 參考文獻 黎東方《細說民國創立·庚戌廣州新軍之役》 分類:1885年出生1910年逝世中國同盟會會員新建陸軍人物清朝被殺害人物清末革命犧牲者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者長豐人倪姓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01:49。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柏文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柏文蔚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目錄 1 生平 1.1 清末的活動 1.2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1.3 護法戰爭後 2 參考文獻 2.1 引用 2.2 來源 3 外部連結 生平 清末的活動 1896年(光緒24年)他中秀才。此後,他入安徽大學堂。1902年,傳聞清政府和俄國簽訂密約,安徽籍留日學生陳仲甫(獨秀)、潘贊華等和安徽大學堂及安徽武備學堂學生柏文蔚、鄭贊丞等在安慶組織勵志學社。[1]1902年(光緒28年),他和趙聲在南京組織強國會,圖謀反清。因事洩而失敗,他回到安徽省入安徽武備學堂。 1904年(光緒30年)他任安徽公學教員。1905年(光緒31年),陳獨秀組織岳王會,他任南京分會分會長。同年9月,他應南京第9鎮第17協第33標第2營管帶趙聲的招聘,任該營前隊隊官。趙聲任第33標標統後,柏文蔚升任第2營管帶。 1906年(光緒32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秋,柏文蔚和同郷孫毓筠共謀以炸彈暗殺兩江總督端方。刺殺失敗後,他逃到東北,加入吉林省的胡殿甲所率的吉強軍。1907年(光緒33年),吳祿貞負責吉林省邊境事務,經吳推舉,柏任參謀。1908年(光緒34年)吳任新軍第1鎮鎮統,柏任哈爾濱屯田營管帶。1910年(宣統2年)2月,他任奉天督練公所參謀。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柏文蔚題贈北京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照片 1911年(宣統3年)夏,他和馮麟閣、藍天蔚計劃在東北舉行起義。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柏文蔚回到南方,參加攻打南京。同年11月,柏任寧軍第1軍統制。 1912年(民國元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柏文蔚軍改為中華民國第1軍。1912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授予陸軍左將軍加大將軍階。4月,為停止安徽省的政治混亂,率軍入安徽省。此後繼孫毓筠署理安徽都督兼民政長。7月,柏正式被任命為安徽都督,9月獲授陸軍中將位(1912年9月2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他統治安徽省時期,致力于禁止鴉片等民政改革。 1913年(民國2年)5月,柏文蔚和湖南都督譚延闓、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聯名通電,反對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6月,袁罷免了柏、李、胡三位都督,並派軍隊南進。7月,

革命黨人趙聲曾任擔任第33標標統,吸收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林之夏、林述慶、陶駿保、冷遹等人加入革命黨。 辛亥革命時,第九鎮統制是徐紹楨,正參謀官史久光,在柏文蔚的勸說下,徐紹楨響應武漢首義,發動南京起義。

熊成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熊成基 熊成基(1887年-1910年2月27日),有些書作「熊承基」,字味根,江蘇江都人,寄居安徽蕪湖。清末革命將領。 祖父熊瑞生曾任安徽繁昌縣知縣。熊成基早年進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後進入南洋炮兵學堂,之後派充為陸軍第九鎮第九標炮兵排長,後調任安徽馬營隊官、炮營隊官。光緒三十四年,因各省軍隊到太湖(安徽省太湖縣)秋操,加上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病亡,遂於26日晚在安慶發動兵變,準備率眾入城,但城內內應者未動,時任安徽巡撫朱家寶命令關城堅守,熊於是占領臨江寺高處,用大炮射擊,但不能得手。之後清軍集結,次日遂向廬州一帶逃散[1]。之後抵達蕪湖,改裝僧侶進入河南,後傳向山東、大連,直至日本東京。宣統元年二月,回國改名張建勛。因將日本軍事計劃賣給沙俄,得到經費抵達東三省,但因臧冠三泄露而被逮捕[2]。不久在吉林巴爾虎門殺害,臨死前寫數千言書,署名「革命」[3]。 民國17年(1928年)5月28日,國民政府令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4]。 現有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和熊成基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 熊成基熱血澆灌自由花. 新晚報.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3). 熊成基:熱血灌溉自由花. 中國文明網. [2013-03-25]. 賈逸君. 《民國名人傳》. 嶽麓書社. 1993年: 30頁. ISBN 7805203652 (中文(簡體)‎). 熊烈士成基締造共和捐軀殉國前經明令表彰並著江蘇省政府妥議表揚紀念辦法呈核施行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 國民政府公報第62期第1頁. [2019-12-02]. 分類:1887年出生1910年逝世新建陸軍人物清末革命犧牲者清朝被處決者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者江都人熊姓 林述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Lin Shuqing.jpg 林述慶(1881年4月8日-1913年4月16日),字頌亭,又作松亭,中國福建省閩侯閩安鎮人,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生平 林述慶生於清朝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他於光緒28年(1902年)被選拔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其間與林森等創建革命團體「福建學生會」。光緒31年(1905年),林畢業後進入駐

津浦鐵路1911年9月線路分段通車。1912年11月黃河大橋完工,津浦鐵路全線貫通。[論文 2]同年,浦鎮-浦口間3.6公里的雙線建成[地方志 6]。北段工程於1908年6月30日開工。至1911年10月,鋪軌至韓莊運河橋南岸。同年11月,北段工程向南也鋪至此並與之接軌。1912年11月黃河大橋建成即開始全線通

津浦鐵路北段自京奉鐵路天津總站以南兩路接軌處起,至山東韓莊,長626公里;南段自韓莊至浦口,長383公里。兩段分別於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開工,1911年完成鋪軌。[4]初期設站85個,後增加至122座,鐵軌為43公斤/米,大部分產自漢陽鐵廠。建造過程 籌建 1851年和1864年,清朝直隸總督、陝甘總督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為清政府運輸糧草的需要,以及英國為滿足其軍務運輸需求,均曾提出修建天津-鎮江的鐵路,但未被清政府接受[地方志 1]。1897年,江蘇候補道容閎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再次請求集股修建此線,卻由於盧漢鐵路督辦盛宣懷的阻撓、湖廣總督張之洞與直隸總督王文韶等奏本反對,加上德國抗議新線路經過膠州灣德租界,計劃擱淺[地方志 3][論文 2]。 1898年,清政府同意容閎的津鎮線路計劃,卻引發英國、德國和俄國等的強勢干涉。其中,英國強行索取包括津鎮鐵路在內的五條鐵路路權,德國反對英國的介入。是年8月,英、德兩國背著清政府在倫敦會商,決定共同承築津鎮路,並由雙方聯合經營一切行車事宜。清政府只得委派許景澄、張翼為該路督辦、幫辦大臣,與英滙豐、德華兩銀行於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九日簽訂《津鎮鐵路借款草合同》35條[地方志 3]。1899年5月18日,中國與英德簽訂《津鎮鐵路借款草合同》,借款740萬英鎊,年息5厘,期限50年,借款還清後所有權歸還中國[地方志 4]。由於義和團運動爆發,築路之事被擱置[地方志 4]。 1905年起,受到粵漢鐵路收回利權運動的影響,直、魯、蘇三省紳商要求廢除《津鎮草合同》並交由當地自辦[論文 2]。1907年12月10日,清政府派出外務部左侍郎梁敦彥重新談判,按照「讓利爭權」的方針,與德華銀行和英法合資的華中公司簽訂正式合同[地方志 3][論文 2]。英德迫於形勢,同意歸還鐵路的修築權、運營權和管理權。1908年1月13日,中國與英德兩國公司簽訂《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00萬英鎊,期限30年,年息5厘,以河北、山東、江蘇3省稅收作擔保;後因資金不足,又續借款420萬英鎊[註 1],總計借款920萬英鎊;條款中約定了「借款與辦路分為兩事」[地方志 3],使中國得以保留幾乎全部的管理權。後來呂海寰被任命為督辦大臣後在北京設立總公所統籌建設事宜[論文 1]。 勘測與設計 鐵路的計劃由李鴻章、劉銘傳、曾繼澤、袁世凱、容閎等多位清廷

陸軍第九鎮

陸軍第九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ango-nosources.svg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5月20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陸軍第九鎮清朝末年軍隊現代化改革之後的新軍編制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師的規模。第九鎮駐江蘇南京。第九鎮是晚清首先實行徵兵制的新軍,徵兵時很多有革命思想傾向的青年報名從軍。革命黨人趙聲曾任擔任第33標標統,吸收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林之夏、林述慶、陶駿保、冷遹等人加入革命黨。 辛亥革命時,第九鎮統制是徐紹楨,正參謀官史久光,在柏文蔚的勸說下,徐紹楨響應武漢首義,發動南京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時的編制 武昌起義時期,其統制是徐紹楨,轄: 步兵第17協 第33標 第34標 步兵第18協 第35標(駐鎮江) 第36標(駐江陰) 一營:管帶林述慶 馬隊1標 炮兵1標 工程1營 輜重1營 憲兵3營 鎮司令部、第17協司令部、第33、第34標以及馬、炮、工、輜、憲兵各部隊駐南京。第18協司令部、第35標駐鎮江,第36標駐江陰。 參考文獻 The Leader of Us (Turfan) Surrenders with His City.jpg 這是與清朝軍事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新建陸軍編制清代江蘇軍事南京軍事史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20:38。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登記的非營利慈善

江南提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5%8D%97%E6%8F%90%E7%9D%A3 劉光才 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己未 1906年5月15日 宣統三年八月丙午 1911年10月3日 病免 張勳 宣統三年八月丙午 1911年10月3日 宣統三年 1911年

岑春煊(1861年—1933年)二次革命,并被推为各省讨袁军大元帅 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员迎归上海

[cén chūn xuān] 岑春煊 编辑 讨论3 上传视频 岑春煊(1861年—1933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人物。字云阶,号炯堂老人,曾用名云霭、春泽,广西西林人 [1] 。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1885年考取举人,以恩荫入仕。甲午中日战争时前赴战场,1898年因力主变法维新而得光绪帝青睐,提拔为广东布政使,1899年调甘肃布政使。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岑春煊率军至北京“勤王”,并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至西安,因功擢陕西巡抚,次年任山西巡抚,创办山西大学堂。后署理四川总督,旋署两广总督,任内积极推行新政,大举惩办贪官,有“官屠”之称,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1907年入京任邮传部尚书,与军机大臣瞿鸿禨等发起“丁未政潮”,反被庆亲王奕劻、袁世凯一派弹劾而罢官,遂以养病为名,寄居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岑春煊被清政府任命为四川总督,未赴任。中华民国成立后,岑春煊曾任袁世凯政府的粤汉川铁路督办,1913年,他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并被推为各省讨袁军大元帅。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1916年初,广西都督陆荣廷派员迎归上海。5月,被推举为护国军都司令,并与梁启超等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任副抚军长,代行抚军长职,投身护国运动。1918年排挤孙中山,任广东护法军政府主席总裁,主导南北议和。1920年粤桂战争后军政府解散,岑春煊通电辞职,隐居上海,1933年逝世,著有《乐斋漫笔》。 人物关系 纠错 外孙女 于立群 TA说 清末PS门事件:袁世凯为何要栽赃慈禧宠臣?2020-07-03 22:36 另外,奕劻、袁世凯还买通了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从中里应外合,弹劾瞿鸿禨、岑春煊内结康梁,外“借日本以倾朝局”。康、梁在戊戌政变后长期留居日本,同日本朝野均有接触,这点慈禧自然多有耳闻,而此时有岑勾结于康梁的说法,这不得不使慈禧本人感到恐忧。...详情 内容来自 本 名岑春煊别 称曾用名云霭、春泽,人称岑西林,绰号屠官、岑三、颠三字 号字云阶 号炯堂老人所处时代清末、民国民族族群壮族 [2] 出生地广西西林出生时间1861年5月2日去世时间1933年4月27日主要作品《乐斋漫笔》主要成就创办山西大学堂;在山西、四川、广东等地推行新政、惩办贪官官 职邮传部尚书等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生涯 ▪ 维新干将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法蘭西共和國 République française 1870年-1940年 法蘭西國旗 國旗 {{{coat_alt}}} 國徽 格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語) "自由,平等,博愛" 國歌:"马赛曲" 選單0:00 法蘭西共和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 法國 * 法國殖民地 法蘭西共和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法國 法國殖民地 1939年末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和殖民地 深藍色: 法國本土 淺藍色: 法國殖民地 1939年末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和殖民地 深藍色: 法國本土 淺藍色: 法國殖民地 首都 巴黎 常用語言 法語(官方),和一些其他語言 宗教 羅馬天主教 加爾文主義 信義宗 猶太教 (1870年9月4日至1905年12月9日;於1918年12月5日至1940年7月10日適用於阿爾薩斯-洛林) 世俗國家 (1905年12月9日至1940年7月10日;不包括阿爾薩斯-洛林) 政府 單一制議會共和制 法國總統 • 1871–1873 (首) 阿道夫·梯也爾 • 1932–1940 (末) 阿爾貝·勒布倫 法國總理 • 1870–1871 (首) 路易·朱爾·特羅胥 • 1940 (末) 菲利普·貝當 立法機構 法國議會 • 上議院 參議院 • 下議院 眾議院 (法國) 歷史 • 萊昂·甘必大宣布建國 1870年9月4日 • 維琪法國成立 1940年7月10日 人口 • 42,000,000 貨幣 法國法郎 先前國 繼承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維琪法國 自由法國 德國軍事占領 義大利軍事占領 今屬於 法國 阿爾及利亞 歷史系列條目 法國歷史 National Emblem National Emblem National Emblem 史前時期顯示▼ 古代顯示▼ 中世紀前期顯示▼ 中世紀顯示▼ 近代顯示▼ 十九世紀顯示▼ 二十世紀顯示▼ Flag of France.svg 法國主題 閱論編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有時寫做La IIIe République)是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中崩潰後建立的政體,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