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黨人趙聲曾任擔任第33標標統,吸收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林之夏、林述慶、陶駿保、冷遹等人加入革命黨。 辛亥革命時,第九鎮統制是徐紹楨,正參謀官史久光,在柏文蔚的勸說下,徐紹楨響應武漢首義,發動南京起義。
熊成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熊成基
熊成基(1887年-1910年2月27日),有些書作「熊承基」,字味根,江蘇江都人,寄居安徽蕪湖。清末革命將領。
祖父熊瑞生曾任安徽繁昌縣知縣。熊成基早年進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後進入南洋炮兵學堂,之後派充為陸軍第九鎮第九標炮兵排長,後調任安徽馬營隊官、炮營隊官。光緒三十四年,因各省軍隊到太湖(安徽省太湖縣)秋操,加上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病亡,遂於26日晚在安慶發動兵變,準備率眾入城,但城內內應者未動,時任安徽巡撫朱家寶命令關城堅守,熊於是占領臨江寺高處,用大炮射擊,但不能得手。之後清軍集結,次日遂向廬州一帶逃散[1]。之後抵達蕪湖,改裝僧侶進入河南,後傳向山東、大連,直至日本東京。宣統元年二月,回國改名張建勛。因將日本軍事計劃賣給沙俄,得到經費抵達東三省,但因臧冠三泄露而被逮捕[2]。不久在吉林巴爾虎門殺害,臨死前寫數千言書,署名「革命」[3]。
民國17年(1928年)5月28日,國民政府令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4]。
現有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和熊成基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
熊成基熱血澆灌自由花. 新晚報.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3).
熊成基:熱血灌溉自由花. 中國文明網. [2013-03-25].
賈逸君. 《民國名人傳》. 嶽麓書社. 1993年: 30頁. ISBN 7805203652 (中文(簡體)).
熊烈士成基締造共和捐軀殉國前經明令表彰並著江蘇省政府妥議表揚紀念辦法呈核施行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 國民政府公報第62期第1頁. [2019-12-02].
分類:1887年出生1910年逝世新建陸軍人物清末革命犧牲者清朝被處決者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者江都人熊姓
林述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Lin Shuqing.jpg
林述慶(1881年4月8日-1913年4月16日),字頌亭,又作松亭,中國福建省閩侯閩安鎮人,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生平
林述慶生於清朝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他於光緒28年(1902年)被選拔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其間與林森等創建革命團體「福建學生會」。光緒31年(1905年),林畢業後進入駐紮在南京的南洋新軍第九鎮三十三標任隊官,次年擔任三十三標三營管帶、二營管帶,在標統趙聲的影響下傾向革命黨。宣統元年(1909年),林調任第三十六標一營管帶,駐紮江陰,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林於11月7日率部起義,攻占鎮江,自立為鎮江都督。11月26日,林率領鎮江軍一部參與江浙聯軍攻打南京,12月2日率軍首先攻入南京,自命為江寧臨時都督。後因與浙軍發生矛盾,被迫率部離開南京,渡江北上,任北伐臨淮總司令,江寧臨時都督一職在宋教仁斡旋下由程德全接任。
南北議和後,林由於反對袁世凱而被迫下野。1912年9月,被袁世凱任命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0月前往北京任總統府顧問。
1912年2月,林發起成立國事維持會。次年宋教仁被刺殺後,林對袁世凱表示不滿,揚言南下起兵復仇,為袁所忌。1913年4月10日,林在赴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舉行的家宴後暴病,全身長滿膿痘,入山本醫院診治,4月16日去世,多有認為其被毒殺者。[1]
注釋
1913年4月18日《申報》刊《林述慶之死》稱:「近日中國人猜疑之心無孔不入,較有關係之人一有事故,即有非常可異之說隨之而起。林述慶之死,或謂其病痘症,或謂其為反對者毒死。毒死固甚可怪,即病死而有毒死之疑,其疑亦足見人心之怪現狀也。」
參考文獻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林述慶
辛亥烈士-林述慶,福州市檔案局(館),2004-10-8[永久失效連結]
陶駿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陶駿保(1878年-1911年12月12日),字璞青,江蘇鎮江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光復會會員。[1] [2]
生平
陶駿保自幼跟從兄長陶遜學習,18歲時入江南陸師學堂學習武備,先後在福建、廣東軍隊任職。1905年回到江南,總辦江南徵兵局。陸軍第九鎮創建後,他任第九鎮正參謀。[2]他在清朝末年曾任道員,創建了南京的湯山溫泉。[3] 辛亥革命爆發後,1911年革命軍光復鎮江,他受鎮江軍政府都督(也是其學生)林述慶的邀請,任鎮江軍政府參謀總長,任內負責籌餉安民。[2]後來,他任江浙聯軍參謀長[4]。南京光復後,他勸林述慶公推程德全為江蘇都督,以使江蘇軍政獲得統一。同年12月,他到上海,先後拜會了宋教仁、黃興,陳述北伐策略。[2]1911年12月12日,他在到滬軍都督府拜訪滬軍都督陳其美時被陳其美槍殺。[4]
1913年,其冤情獲得昭雪,於北固山建立祠堂紀念。[2]
著作
駿保遺稿,鈔本一冊,鎮江紹宗藏書樓藏[2]
陶駿保輯,京口掌故叢編初集,丹徒陶氏刻本,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
參考文獻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5年,第224頁
江蘇藝文志 鎮江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3頁
春秋300-322,1970年,第28頁
李敖,李敖大全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年,第25、61頁
分類:1878年出生1911年逝世南京人陶姓辛亥革命人物辛亥革命身亡者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10:5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登記的非營利慈善機構。
冷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冷遹
冷遹2.jpg
個人資料
出生 ?年?月?日
逝世 ?年?月?日
冷遹(1882年6月22日-1959年8月18日),本名曉嵐,字御秋,別署雨秋,男,江蘇丹徒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1][2][3]
Leng Yu.jpg
目錄
1 生平
1.1 革命生涯
1.2 鎮江農村改進
1.3 抗日民主鬥士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2 參考文獻
3 參見
4 外部連結
生平
革命生涯
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七(1882年6月22日),冷遹生於江蘇省丹徒縣黃墟鎮。1902年冷遹考入安慶武備學堂,化名「雨秋」秘密參加柏文蔚領導的「同學會」,並且和「岳王會」有聯繫。1905年冬畢業,分配到南京新編陸軍第九鎮第三十三標第二營任右隊隊官。第九鎮內第二營管帶趙聲(後升任第三十三標標統)等革命黨人活動積極,冷遹在趙的影響下於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秋,冷遹被第九鎮解除軍職,後來投奔安徽新軍第31混成協,任管帶。1908年與「岳王會」骨幹熊成基等密謀利用太湖秋操之機,發動新軍起義,冷遹被推為起義總指揮。事泄,被捕入獄,經多方營救於1909年5月獲釋。1909年秋,冷遹得知趙聲在香港策劃廣東新軍起義,便赴香港。1909年底,冷遹在香港遇到廣西新軍招聘人才,遂應聘到廣西任職。1910年任廣西陸軍小學提調。約1910年8月,中國同盟會廣西支部成立,耿毅任支部長,冷遹任副支部長,該支部成立了「軍事指針社」,編輯出版了《南報》(後更名為《南風報》)。[1][3]
1911年武昌起義,各地響應。冷遹任廣西民軍混成協幫統,率部援鄂。1912年初,廣西民軍被南京臨時政府編入中華民國陸軍第一軍,冷遹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授予中將軍階及文虎勳章,任第一軍第三師師長。同年5月,冷遹轉任第一軍第九師師長,駐徐州。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北洋軍馮國璋部和張勳辮子軍進犯徐州,冷遹寡不敵眾,放棄徐州,流亡日本。1915年冬袁世凱復辟帝制,冷遹立即從日本回國,投入討袁護國運動。1916年5月任岑春煊、梁啓超廣東肇慶都司令部參謀處長。1916年6月,冷遹、黃炎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冷遹歷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評議員、常務理事及上海分社主任等職。1917年任孫中山廣東護法軍政府總參議,並代理內政部長。[1][3]
鎮江農村改進
1921年冷遹從廣州回到家鄉鎮江,獲陳光甫、鄒秉文資助,集資創辦了江北鹽墾公司(又稱商記墾團)。此後他同陸小波、嚴惠宇、葛敬中合作,陸續創辦了益民蠶種場、均益蠶種場、三益蠶種場、永安蠶種場。1925年,應江蘇省省長兼江蘇軍務督辦韓國鈞之邀,冷遹出任江蘇省水陸警備司令,任內正逢五卅慘案發生,他制止了南京警察罷崗,支持了南京民眾的反帝愛國行動。1926年,冷遹、黃炎培、唐儒箴聯名發起創辦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冷遹任董事長。1928年春,冷遹同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農礦廳合作,在鎮江創建「鎮江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冷遹任改進試驗區委員會主席。[3]
抗日民主鬥士
抗日戰爭爆發後,鎮江政府和民眾團體聯合設立支援前線的「民眾組織委員會」,縣長張清源任主任,冷遹、陸小波、嚴惠宇任副主任。1937年冬,冷遹自鎮江赴武漢。冷遹、黃炎培、江恆源等人決定成立「江蘇省失業青年救濟委員會」,冷遹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實際負責該會的日常工作。1938年3月,正值台兒莊戰役前夕,黃炎培、冷遹、江恆源到徐州訪問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3]
1938年7月,國民參政會成立,黃炎培、冷遹、江恆源均以個人身份任參政員,他們三人被稱為國民參政會內的「職教派」(即中華職業教育社派)。此後冷遹任歷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11月,黃炎培、冷遹、沈鈞儒、章伯鈞、梁漱溟、張瀾等人在重慶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3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召開了成立大會,冷遹等13人當選中央執行委員。[3]
1945年7月1日,章伯鈞等六位參政員為商談國共兩黨團結、共建國內和平問題飛抵延安,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等到延安機場歡迎併合影。圖中自右至左為:毛澤東、黃炎培、褚輔成、章伯鈞、冷燏、傅斯年、左舜生、朱德、周恩來、王若飛。
1944年9月,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冷遹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反對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同月,冷遹、黃炎培等人在《國訊》和《憲政月刊》上聯名發表了《民主與勝利獻言》,提出了九項主張,向中國國民黨要求民主。1945年1月,冷遹、黃炎培等六十多人聯名發表了《時局獻言》。同年5月,冷遹、黃炎培等聯名提出恢復國共談判;6月,褚輔成、黃炎培、冷遹、王雲五、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鈞七人致電毛澤東、周恩來呼籲就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問題進行商談。6月22日,七人收到邵力子轉交的毛澤東、周恩來的復電。6月27日下午,蔣介石同意七人訪問延安。1945年7月1日,褚輔成、黃炎培、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鈞六人乘飛機赴延安訪問,此後他們同中共中央領導人就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問題進行商談。[3]
1945年7月14日,冷遹、黃炎培、江恆源聯名發表了《關於不參加國民大會問題討論的書面聲明》,反對中國國民黨執意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並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有關國民大會問題的討論,支持中共提出的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同年10月,國共簽訂雙十協定。[3]
遷川工廠聯合會理事長胡厥文等民族資本家要求國民政府修改其經濟政策,保護民族工商業。黃炎培、胡厥文、楊衛玉、冷遹策劃組織政團,並邀章乃器、施復亮等人共同籌備。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國會在重慶白象街實業大廈舉行成立大會,冷遹當選常務監事。[3]
1945年10月,冷遹自四川返回鎮江。回到鎮江後,他參與成立了鎮江善後救濟委員會。1946年,經冷遹倡議,鎮江的四個蠶種場合併成立四益農產育種場(簡稱「四益農場」),成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冷遹任董事長,陸小波任常務董事,嚴惠宇任總經理。1946年3月冷遹以「考察戰時運河被敵破壞情況」為理由,訪問解放區高郵、寶應、淮陰等地,為解放區送來大批包括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內的物資。[3]
1947年,冷遹任江蘇省臨時參議會議長,1948年冬辭職,避居上海。他還列名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9月,冷遹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並於同年10月1日參加了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冷遹、胡厥文等人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擬請政府集中國內並延聘國外各種科學家、工程學家,統一規定各種農工、交通、機械、設備、器材及一切物器的名稱、標準,並儘量編譯各種科學技術的新書,考察改正現有國內生產機構內差異,以利經濟建設案》。1950年3月,冷遹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水利部長。1952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籌建,冷遹為三位副主席(後改稱副省長)之一。1954年4月,民建江蘇省工作委員會成立,冷遹任主任委員。1956年5月,射陽閘竣工,冷遹到射陽主持了射陽閘放水儀式。在「三反」運動中,冷遹受到華東軍政委員會表揚。他還曾任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民建第一屆中央常委等職。[1][2][3]
1959年8月18日,冷遹在南京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1][2][3]
參考文獻
宋紫雲. 冷遹先生軼事. 中國民主建國會. [2003-07-01].[永久失效連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冷遹逝世,人民日報1959年8月20日,第4版
蘇建軒. 冷遹小傳. 中國民主建國會江蘇省委員會. [200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參見
冷遹舊居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冷遹
[顯示]
冷遹在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的職務
[顯示]
冷遹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職務
[顯示]
冷遹在中國民主建國會的職務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FAST: 412929ISNI: 0000 0000 6403 7778LCCN: no98064906VIAF: 61161486
分類:1882年出生1959年逝世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冷姓鎮江人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人物護國戰爭人物二次革命人物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北洋將軍府將軍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人物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死於心肌梗死的人
段祺瑞(署理) 宣統二年十一月丁巳
1910年12月18日 宣統三年九月丙寅
1911年10月23日 改第二軍軍統
徐紹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Xu Shaozhen2.jpg
徐紹楨(1861年-1936年9月13日),字固卿,祖籍浙江錢塘,生於廣東番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父徐灝。系明中山靖王徐達第十四世孫。
生平
Xu Shaozhen.jpg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廣東鄉試舉人,後提為廣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備軍統領,福建武備學堂總辦。1902年奉派至日本考察軍事。1904年受李興銳提拔,任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護理江北提督。1907年,任新建陸軍第九鎮統制,駐軍江寧城關。奏請創建徵兵制,吸收知識青年加入新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京新軍與舊軍的江防軍和緝私營衝突加劇。11月4日,險遭兩名滿族軍官懷槍行刺。終忍無可忍,率部響應革命,在秣陵關起義。辛亥革命後歷任南京衛戍總督、孫中山廣東軍政府廣州衛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長、內政部長。孫中山逝世後,退隱幾年,1932年復任掛名國民政府委員。
1936年9月13日病逝於上海。葬南京麒麟門外小白龍山,即當年光復南京時,江浙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
著作
著有《學壽堂日記》、《三國志質疑》。
參考文獻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徐紹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政治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