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a00202/?pnum=5
讨论日本活动家和中国革命志士之间的关系的著作,有詹森的《日本人和孙中山》一书和《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一文(载费维恺等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163—189页)。还可参看载于《中日文化论集》上的陈固亭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朝野朋人的关系》一文。在《思想》(1957年,第79—93页)和《中国》(1966年11月号)的论丛中载有野泽丰所编文献目录,两者均以《孙文与日本》为题。宫崎寅藏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在1967年编成,附有卫藤沈吉所做的注释;同时它也被收入宫崎龙介和小野川秀美编辑的《宫崎滔天文集》中。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3年版。孙中山的另一位亲密合作者萱野长知出版了他的记述,即《中华民国革命秘籍》(1940年)一书。同文会创始人近卫笃麿的日记六卷于1968—1969年在东京出版,名为《近卫笃麿日记》。关于同文会的官方记载以及会员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可见中岛正郎编的正续编《中国回忆录》。另外,有井上雅二撰写的荒尾精传记《巨人荒尾精》一书。由葛生能久等编写的《东亚先觉志士传记》是一部附有许多中国活动家传记的黑龙会正史。关于北一辉,可见乔治·威尔逊的《日本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北一辉》;北一辉的中国来鸿转载于高桥正雄编辑的《九州与日本近代化》(第4册第424—480页)。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除上面提过的之外,还可看I.H.尼什的《日本在义和团之乱时举棋不定的态度》(载《亚洲研究杂志》〔1961年5月号〕第449—461页);市又正雄的《山座圆次郎:明治时期日本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执行者》(载《国际法外交杂志》〔1973年10月号〕第249—298页)和池井优的《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1966年2月号〕第213—227页)。
東亞同文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ango-nosources.svg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8月1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東亜同文会
假名 とうあどうぶんかい
平文式羅馬字 Tōa Dōbunkai
東亞同文會是指1898年至1946年存在的日本民間外交團體和亞細亞主義團體。是後來於上海成立的東亞同文書院的前身。也是當今霞山會的前身。
目錄
1 組織
1.1 成員(創立時)
1.2 會員
2 出版物
3 參見
組織
成員(創立時)
會長
近衛篤麿
幹事
池邊吉太郎、陸實、佐藤宏、井上雅二
常任幹事
田鍋安之助
支部主任
中西正樹(北京)、井手三郎(上海)、宗方小太郎(漢口)、中島真雄(福州)、高橋謙(廣東)
會員
犬養毅
神鞭知常
佐佐友房
大石正巳
長谷場純孝
柏原文太郎
谷干城
長岡護美
花房義質
渡邊洪基
福本誠
江藤新作
岸田吟香
宮崎滔天
可兒長一
內田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平山周(在清國)
內藤湖南
深山虎太郎
副島種臣
郡島忠次
小川平吉
山口正一郎
山田良政
中村兼善
小村欣一
笹森儀助
佐藤正 (陸軍草創期)
佐原篤介
林毅陸
根津一
郡島忠次郎
山內嵓
竹越與三郎
出版物
東亞同文會. 支那省别全志.
參見
愛知大學
分類:東亞同文會日本政治組織日俄關係戰前日本外交中日關係史國際友好協會1898年建立的組織
第3任 根津一(1903年-1923年)
第4任 大津麟平(1923年-1926年)
第5任 近衛文麿(1926年-1931年)
1901年5月,改稱東亞同文書院在高昌廟桂墅里開校,1913年因戰亂被燒毀。1913年10月,遷址上海虹口赫司克爾路33號。[2]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编辑: 陈豪 时间: 2014-05-04 16:40:42 来源: 现代快报 张之洞 张之洞接见美国客人 正在处理公务的张之洞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图为1906年的汉阳铁厂 (本文载于1909年10月6日的《泰晤士报》,是《泰晤士报》对张之洞所做的“盖棺定论”。本文对报道原文有删减。) 原文: (本报①特派记者,北京,10月5日)历任两广、湖广与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大人,可谓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清国人士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拥有独特的地位,备受君主与国人的敬重。昨晚9时,张之洞与世长辞,就在昨天的晨间,摄政王还去探访过他。虽然近日以来,死亡一直不断地迫近他,但这个结局还是来得突然了一些。 各地对他的去世都表达了遗憾之意,不仅因为他是帝国的伟大学者,更因为他是一位一心一意的爱国者,其正直之心,从未有人质疑过。虽然44年以来,他兴办的实业一直在盈利,而自1884年由巡抚升任总督后,他连续三次在帝国最富有的总督辖区里任职。在那里,他个人致富的机会可谓无穷无尽,但他死时,却独留一身清寒。 其人传略 在清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承认,官场的腐败行为已经被提升为一种艺术了。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个人诚信不容置疑的人,凭着他全然的学识,爬到了帝国的最高职位,那时,一方面,他以诚实正直的品格备受敬重和爱戴;但另一方面,总体而言,政府的系统也准备好了要将其打入冷宫。没有其他更好的例子能比已故的张之洞更能说明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形,也不容易再找到另外一个像他一样的人,融合了那么多不同的优良素质,但同时也融合了那么多的缺陷,能够与清国政府系统切合一致。 教育与训练 张之洞是直隶人氏(天津辖区),出生于1837年。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完全要仰赖其杰出的文学才能。1862年,他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两年之后,又赢得新选翰林最终考核的第一名。在29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