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民国旧事: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
分类: 1900年代至1930年代, 共产党领袖, 民国
民国旧事: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作者:智效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蓄着浓密胡子的李大钊看起来年龄较大,但是他当时不过30岁上下。直到张作霖从苏联大使馆把他捉出来并处以极刑的时候,他才38岁。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最具活力的时候会戛然而止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李大钊出生不久就失去双亲,与祖父相依为命。按照当地风俗,他11岁时就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赵纫兰结婚。第二年他外出读书,妻子不仅要替他服侍年迈的祖父,还要为他筹措学费。1905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正好遇上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遂进入永平府中学深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全新的知识,并通过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初步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情况。1907年李大钊的祖父去世,他有感于国势衰微,萌发了研究政治的想法。这一年暑假,他到天津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0年,同学蒋卫平投笔从戎后在东北被俄国军队击毙。他写下“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俄国的印象。
40.jpg
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来到北京,加入了江亢虎发起的中国社会党。该党主张恋爱自由、教育平等、遗产归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个人自治、世界大同,是一个追求理想社会的政党。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江亢虎却与汪精卫同流合污,成了日伪政权里的一个重要成员。
1913年,李大钊在一篇短文中说“暴君歇而暴民兴,天祸殷而人祸极”,表达了他对极权政治的痛恨。他认为如今皇帝虽然下台,但老百姓尚不觉悟,因此只能得出“盛世难期”的结论。不久,李大钊又发表《论民权之旁落》《论官僚主义》《宪法颁行程序与元首》等文章,主张在宪政基础上整顿吏治,推行民主政治。这一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并于第二年春天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这时,日本学者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日文,而李大钊就是通过日文间接地了解马克思理论的。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李大钊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表《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李大钊发起并组织神州学会。不久他送同学回国,写下了“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著名诗句。
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李大钊在这一年放弃学业返回上海,参加了由汤化龙、梁启超、孙洪伊组织的宪法研究会,并与法政学校的老同学白坚武取得了联系。不久,他应汤化龙之邀离沪北上,出任《晨钟报》总编辑,随后他请到白坚武担任该报主笔。《晨钟报》问世后,白坚武作品颇丰,半个月内就写了十几篇文章。但因为政见不同等原因,二人很快就辞职离去。1917年初,章士钊创办《甲寅日刊》,邀李大钊担任编辑,结果还是因为类似原因而中止合作。在此期间,李大钊与白坚武气味相投,过从甚密。所以白在日记中说:“守常为人品洁学粹,仰俯今日之污世,大才不克收相当之用,余年来清友惟斯人耳。”
李大钊与章士钊的合作虽然结束,但是章对李的才华还是十分欣赏的。1918年初,经章士钊推荐,蔡元培聘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李大钊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了解事情真相,但他根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写了一批歌颂苏俄的文章。文章认为西方世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有俄国革命才代表了人类社会新的向上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试看将来之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因为不同意李大钊“只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倾向,胡适与他就“问题与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如此,李大钊为争取言论自由的文章仍然值得称道。比如他在《危险思想和言论自由》一文明确指出:“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因此,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力量都没有资格干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李大钊虽然是北大教授,但仍然热衷于从事现实政治。他不仅在苏共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努力做拉拢孙中山、吴佩孚等人的工作。据胡适日记记载,1922年前后,李大钊经常到保定或洛阳去找他的老同学白坚武。当时白坚武是吴佩孚的政务处长,有“小诸葛”之誉,因此他找白坚武的目的不言而喻。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据说李大钊在会上公开承认自己是苏共党员。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运动,李大钊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据顾维钧回忆,李大钊甚至在请愿中提出:“即使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那里的人民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为此,北洋政府以“假借共产学说,啸骤群众,屡肇事端”为由,对李大钊下达通缉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逃入了位于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1927年4月,张作霖突然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不仅逮捕了李大钊,还发现大量军火和颠覆中国的证据。事后,张作霖将这些文件择其要者编辑为《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其中详细记录了苏俄资助中国人的金钱和武器。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以里通外国罪被处以绞刑,这一年他才38岁。
41.jpg
耐人寻味的是,在十年之后的1937年,白坚武也因为投靠日本人被冯玉祥枪毙。
摘自:《民国旧梦》智效民/著 新星出版社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编辑: 陈豪 时间: 2014-05-04 16:40:42 来源: 现代快报 张之洞 张之洞接见美国客人 正在处理公务的张之洞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图为1906年的汉阳铁厂 (本文载于1909年10月6日的《泰晤士报》,是《泰晤士报》对张之洞所做的“盖棺定论”。本文对报道原文有删减。) 原文: (本报①特派记者,北京,10月5日)历任两广、湖广与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大人,可谓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清国人士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拥有独特的地位,备受君主与国人的敬重。昨晚9时,张之洞与世长辞,就在昨天的晨间,摄政王还去探访过他。虽然近日以来,死亡一直不断地迫近他,但这个结局还是来得突然了一些。 各地对他的去世都表达了遗憾之意,不仅因为他是帝国的伟大学者,更因为他是一位一心一意的爱国者,其正直之心,从未有人质疑过。虽然44年以来,他兴办的实业一直在盈利,而自1884年由巡抚升任总督后,他连续三次在帝国最富有的总督辖区里任职。在那里,他个人致富的机会可谓无穷无尽,但他死时,却独留一身清寒。 其人传略 在清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承认,官场的腐败行为已经被提升为一种艺术了。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个人诚信不容置疑的人,凭着他全然的学识,爬到了帝国的最高职位,那时,一方面,他以诚实正直的品格备受敬重和爱戴;但另一方面,总体而言,政府的系统也准备好了要将其打入冷宫。没有其他更好的例子能比已故的张之洞更能说明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形,也不容易再找到另外一个像他一样的人,融合了那么多不同的优良素质,但同时也融合了那么多的缺陷,能够与清国政府系统切合一致。 教育与训练 张之洞是直隶人氏(天津辖区),出生于1837年。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完全要仰赖其杰出的文学才能。1862年,他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两年之后,又赢得新选翰林最终考核的第一名。在29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