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老张:峨眉路上的日本人 》
分类: 1930年代至1940年代, 峨眉路, 虹口区, 上海
峨眉路上的日本人
--作者:读史老张
102.jpg
【地标记忆】峨嵋路,原名“密勒路”,是20世纪初上海填浜筑路的一条小马路,以英国商人名字命名,1943年改为现名。密勒路与吴淞路平行,南起天潼路,在地图上非常不起眼。走在这条马路上,就像走在上海任何一条不知名小马路上一样,新旧交杂、高楼巍峨、老房待拆,来去匆匆的人们丝毫不过问它的故事。然而在历史上,密勒路却是重要的历史承载者和见证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日本侨民到地价便宜、租界管理松懈的虹口地区淘金、谋生或避难。到20年代,日侨集聚的虹口支路、吴淞路、南浔路、汉壁礼路(今汉阳路)、密勒路(以下凡叙史处均用“密勒路”)、昆山路这一带商铺林立、旅舍完备,形成了以吴淞路为主的“日本人街”。
林徽因曾说过:“在吴淞路的这一段的日本气息的浓厚,远胜于霞飞路的俄罗斯气息。”密勒路西依吴淞路,是“日本人街”的后街,大批日本侨民在此定居,并与上海居民生活融为一体。
密勒路上,日本人与当地居民交往或纷争的故事经常上演。
据《申报》报道,1934年夏,为上海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7月12日,气温突破40.2度。7月13日,租住在密勒路22号的日侨岛五一郎,“因苦于酷热,忽起厌世之念”,下午5时15分,“至飞伦路柳恒路桥旁,意投河自尽,被一华人看见,上前猛力抱住”,才未发生惨剧。
又比如某日,一日本人在吴淞路某中国人开的钟表店修表,因与店主发生争执,抢夺店里手表拔脚开溜,逃到密勒路被附近居民抓住……
密勒路上还集中了大量日本人开设的医院,包括川村小儿科医院、佐藤齿科医院和铃木医院等。其中,须藤医院和鲁迅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须藤医院位于密勒路108号,由日本退伍军医须藤五百三创立于20世纪初,建筑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原貌。鲁迅逝世后,须藤医生写过一个《鲁迅先生病状经过》,文末注“上海密勒路108号,主治医生须藤”。
1932年,经内山完造介绍,鲁迅与须藤相识,后者开始为周海婴看病。自1934年4月17日鲁迅自己到须藤医院看胃病后,一直到逝世,须藤几乎成了鲁迅惟一的主治医师。
鲁迅个人对须藤非常信任,私交也不错。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推荐须藤医生说:“他是六十多岁的老手,经验丰富,且与我极熟,决不敲竹杠的。”而据周海婴回忆,鲁迅家人都称须藤为“老医生”。鲁迅与须藤还互送礼物,鲁迅的赠礼中有《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
然而,在诊疗鲁迅病情的问题上,须藤医术究竟如何,实则存疑。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称,这是“一个长埋于心头的谜”。他写道,叔叔周建人听说须藤原是日本侵华团体“乌龙会”的副会长,不大靠得住,曾向鲁迅提出“还是谨慎些不找须藤医生吧”,鲁迅犹豫了一下:“还是叫他看下去,大概不要紧吧。”
鲁迅病重时,史沫特莱特请美国肺科专家邓医生会诊,“邓医生的诊断是结核性肋膜炎,而须藤医生则一口否定。” 鲁迅去世后,须藤写了一个诊断报告,“把诊断肋膜积水的时间提前了。这种倒填治疗时间的做法,非常可疑。”后来,须藤就消失了,鲁迅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
据有关资料,须藤1946年回到故乡冈山,继续行医,直到1959年去世,在鲁迅逝世后长达20多年的日子里,他本有许多机会与鲁迅家人见面,但始终没有露面。最奇怪的是,鲁迅临死前一天,病情危急,呼吸急促,许广平问病情的发展,须藤说:“过了今天就好了。”
周海婴回忆,“母亲后悔地讲,我总往好转缓解的方面去想,不料这句话是双关语,我当时太天真了。”
须藤对于鲁迅的因病逝世,究竟应否承担责任?是误诊还是谋杀?这些,我们已无法判断,成为峨嵋路上留下的一个待解之谜。
此外,峨嵋路还曾是两位日本著名作家观察中国的窗口。
1921年3月下旬,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的特派员来到上海,下榻于闵行路的日式豪华旅馆“万岁馆”(即本文题图),距密勒路仅几步之遥。大概是旅途劳顿,次日他就病倒了,住进位于密勒路上的里见医院,一住就是三星期。于是,这里成了芥川行走上海、观察中国的原点。
芥川龙之介早年痴迷中国古典文学,大量小说都以《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为创作源泉,充满了对中国的浪漫想象。然而一到上海,呈现在他面前的是肮脏、猥琐和混乱:争抢生意的黄包车夫、纠缠不清的卖花老妪、甩红袖擤鼻涕的京剧名伶、在城隍庙湖心亭对着荷花池撒尿的市民,一下子击碎了他的美丽中国幻影。
他对上海的评价是:“上海是支那第一的‘罪恶城市’。”另一位与峨嵋路结缘的日本作家是获得过“芥川奖”的林京子。她出生于1930年,1岁时随在三井洋行工作的父亲来到上海,住在密勒路281号。
童年在密勒路度过,林京子观察上海的眼睛就更纯真、更客观。比如,她对著名的三角地菜场的回忆就充满了生活情趣。三角地菜场位于汉阳路、塘沽路和峨嵋路的交界处,日本人称为“虹口市场”,是老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菜场之一。
林京子回忆道:“虹口菜场又称为三角地小菜场。如它的名字一般是一个建在一块三角形地盘上的三角形大楼。当时被称为东洋第一大规模的菜场。可能因为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当我站在菜场的入口处,就仿佛是站在一个隧道的入口一般,在很远的前方可以隐约看到昏暗的出口。”
菜场里不仅卖蔬菜和鱼、肉,还卖面包、咖啡和其他商品。“所有阶层的食物应有尽有。来买东西的人也是各种各样,各国的语言都可以听见,菜场是虹口地区最有活力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林京子还记述了三角地菜场的一个传说:“也许是出入其中的外国人特别多的缘故,传说那里各国的间谍特别多。实际上说的也不无道理,那里的地形似乎对搞间谍活动特别有利。考虑到搬运蔬菜和鱼肉的方便,三角形的地形,三面都是马路,不管从哪个方向搬东西进来,都不需要绕路到指定的入口,随便都可以进。三面的马路又分别连接着更细的小马路,通往各个方向。”
这个出自林京子童年回忆的传说,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但寻找了上世纪30年代谍报特工的若干资料后,没能找到各国间谍在三角地菜场活动的史料记载。也许,这又是峨嵋路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团。
转自《上观新闻》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编辑: 陈豪 时间: 2014-05-04 16:40:42 来源: 现代快报 张之洞 张之洞接见美国客人 正在处理公务的张之洞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图为1906年的汉阳铁厂 (本文载于1909年10月6日的《泰晤士报》,是《泰晤士报》对张之洞所做的“盖棺定论”。本文对报道原文有删减。) 原文: (本报①特派记者,北京,10月5日)历任两广、湖广与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大人,可谓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清国人士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拥有独特的地位,备受君主与国人的敬重。昨晚9时,张之洞与世长辞,就在昨天的晨间,摄政王还去探访过他。虽然近日以来,死亡一直不断地迫近他,但这个结局还是来得突然了一些。 各地对他的去世都表达了遗憾之意,不仅因为他是帝国的伟大学者,更因为他是一位一心一意的爱国者,其正直之心,从未有人质疑过。虽然44年以来,他兴办的实业一直在盈利,而自1884年由巡抚升任总督后,他连续三次在帝国最富有的总督辖区里任职。在那里,他个人致富的机会可谓无穷无尽,但他死时,却独留一身清寒。 其人传略 在清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承认,官场的腐败行为已经被提升为一种艺术了。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个人诚信不容置疑的人,凭着他全然的学识,爬到了帝国的最高职位,那时,一方面,他以诚实正直的品格备受敬重和爱戴;但另一方面,总体而言,政府的系统也准备好了要将其打入冷宫。没有其他更好的例子能比已故的张之洞更能说明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形,也不容易再找到另外一个像他一样的人,融合了那么多不同的优良素质,但同时也融合了那么多的缺陷,能够与清国政府系统切合一致。 教育与训练 张之洞是直隶人氏(天津辖区),出生于1837年。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完全要仰赖其杰出的文学才能。1862年,他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两年之后,又赢得新选翰林最终考核的第一名。在29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