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福建侯官县人铭被刺,1907年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胶澳租借九十九年

我觉得一个驾驶员跑到伦敦郊外农村的海军学院学几年,然后翻译一些图书回国,在翻译的种类里,故意并不翻译英国历史为何走到列强之巅的奥秘,而故意曲解达尔文主义,引入社会达尔文,害死了中国。放眼东方,不受社会达尔文影响的诸国,缓慢发展过日子,而中国历史就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知对否。 这是我到伦敦,回想严复在面对无数著作中,为何要选择翻译怪书给中国引导破坏的疑问。 您是一位有探究之心的学者型作家,我想探讨,福建福州本是华夏化外或者边地,为何一连出了林则徐,严复,郑孝胥等怪物?还特别忠君害民?(福州东门之内有满城旗下街压迫形同殖民地守军),为何粤人浙人(兴中会,光复会)不甘为满虏走狗,而这几位都是一贯认贼作父?与地缘有何关系? 林则徐实际是个颟找打之人(围困外国商团使节),严复将达尔文主义曲解为社会达尔文祸害中国,而郑孝胥追随宣统到长春,都是绝品。还有那个著名的托派,忠于托洛斯基。 福州文化的底蕴,是流民文化?士大夫文化? 因为我关注皖南为何连出胡适,陈独秀等。 粤地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三批次人。 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7029? 严复 (近代著名人物) 编辑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1]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3]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严叔夏 中文名严复别 名严宗光,严又陵、严几道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54年1月8日逝世日期1921年10月27日毕业院校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职 业翻译家和教育家主要成就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复旦公学校长 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出生地福建省侯官县信 仰资产阶级思想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性 别男字又陵,后改为几道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留学英国 ▪ 学成回国 ▪ 人物逝世 2 主要成就 ▪ 海军思想 ▪ 人才培养 ▪ 教育思想 ▪ 呼吁变法 ▪ 提倡西学 ▪ 翻译理论 ▪ 赋税思想 3 人物评价 ▪ 社会总评 ▪ 名家点评 4 主要作品 5 《严复全集》 6 子孙后代 7 墓址和故居 ▪ 墓址 ▪ 故居 8 人物轶事 ▪ 与郭嵩焘的忘年交 ▪ 奖励王恺銮 9 人物传记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严复 严复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留学英国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 学成回国 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人物逝世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主要成就编辑 海军思想 严复肖像 严复肖像(5张)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4] 人才培养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4] 教育思想 严复画像 严复画像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 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3] 呼吁变法 严复 严复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5] 提倡西学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5] 翻译理论 严复译著 严复译著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6] 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严复肖像图册的参考资料来源: [2-3] ) 人物评价编辑 社会总评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己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著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7] 名家点评 康有为评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评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毛泽东评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胡适评 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李克强评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8] 郎咸平评 严复像 严复像 [3] 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思想。但是,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2] 主要作品编辑 著作 发表所在刊物 发表时间 天演论序《论世变之亟》 《直报》 1895年 《原强》 《直报》 1895年 《辟韩》 《直报》 1895年 《救亡决论》 《直报》 1895年 翻译的著作 原文作者 发表时间 《天演论》 赫胥黎 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 亚达·斯密 1901年 《群学肄言》 斯宾塞 1903年 《群己权界论》 约翰·穆勒 1903年 《穆勒名学》 约翰·穆勒 1903年 《社会通诠》 甄克斯 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 耶方斯 1909年 [9] 《严复全集》编辑 《严复全集》 《严复全集》 [10] 《严复全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全书共11卷22册,630多万字,包含了严复的翻译、编纂、政文、序跋、诗词、信札、日记、账册、评点等类所有作品。 [10-11] 子孙后代编辑 儿子:严璩、严瓛、严琥、严璿、严玷 女儿:严瑸、严璆、严珑、严项 孙子:严侨 孙女:严倚云、严系云、严倬云、严停云 [12] 墓址和故居编辑 墓址 严复墓在福建福州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 严复墓 严复墓 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 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 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2.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6张) 严复故居位于福建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郎官巷的故居是严复晚年生活的地方,当时的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得知严复要从北京回福州的消息后,为其购置了该房产。严复从1920年底回到福州后就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 2003年故居修缮完毕对游人开放。 (严复故居相册参考资料来源: [2] [5] ) 人物轶事编辑 与郭嵩焘的忘年交 严复与郭嵩焘,二人年龄相差36岁,但这没有影响两人交往,两人相见后,很快就成忘年交。1878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严复及另外五名留学生给郭嵩焘拜年,郭嵩焘接待了他们,并留他们吃饭,席间,严复的谈吐引起了郭嵩焘注意。严复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堂野战筑城课上,教官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挖一个掩体,结果,中国学生挖得最慢……严复分析说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从小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的原因,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所在。他因此开始关注严复,在当天的日记中评价道:“严又陵谈最畅……其言多可听者。 ” [13] 郭嵩焘去世时,严复写了挽联: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童毛,激赏深惭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13] 李新宇教授说:“郭嵩焘去世了,但他影响了严复……严复后来的著作,许多地方都晃动着郭嵩焘的影子。郭嵩焘的思想没有得到播扬,却植于一个年轻朋友的心中,而在20年后生长了起来,影响了一代人。 ” [13] 奖励王恺銮 1907年,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做监督。严复到任之前,学校管理有点混乱,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员不好好教书,都把学校当成了混“功名”的地方。严复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而且力度很大,一次考试就淘汰了38人,其中就有王恺銮。但在那次大考中,王恺銮因遇到严复,不仅本来的40分变成了90分,而且受到奖励。 [14] 在题目为《张巡论》的考试结束后,严复亲自检查卷子,发现了王恺銮的那篇40分的作文。严复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兴奋得连声赞叹。他甚至没想到这里的学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阅卷先生认为答卷见解荒谬,严复却认为一点也不荒谬。看完之后,他在考卷上亲笔改动了几个字,然后让人把王恺銮叫来,仔细询问一番,给予热情的鼓励,并自掏腰包当场奖励了10块银元。那位评卷的汉文教习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走过来把考卷上的40分改成了90分。 [14] 更有意思的是,严复做完这事就去写信,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外甥女,并且写道:“可惜吾女尚小,不然,真可妻也。” [14] 人物传记编辑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盗火者严复》,李新宇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8)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6) 严复肖像 严复肖像(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查看全部 历史大学堂 万象大会年度创作者 百家榜创作者,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北大校长最出名是蔡元培,而最传奇和争议的却是此人 说起北大校长,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印象就冒出来“蔡元培”三个字。没错,当年北大在校长蔡元培的带领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岁月,甚至很多人就此认为,蔡元培是北大的首任校长。 2017-03-1516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左宗棠在福建创建一所学校 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 1867年1月6日,福建船政学堂正式开学。第一批学员齐聚在临时学校——福州城南的定光寺内,咿咿呀呀地朗读“ABCD”——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2019-06-2916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清朝第一批到英国学习海军的人才 却翻译了一批书籍 由于严复表现非常优秀,不但取得了选用道员的资格,还被朝廷第一批选派到英国留学,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学习海军技术。 2019-04-2714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严复送给李鸿章一幅挽联 表面赞扬实际批评 李鸿章虽然很欣赏严复,但由于他不是安徽人,便没有将他安排在北洋水师舰队。严复系统学习了5年海军知识,却报国无门,只好失望地离开北洋水师学堂,转而成为了一名翻译 2019-06-1947 知识分子 国内领先的科学媒体平台 启蒙思想家严复 :一个有价值的普通人 严复先生是作者老多最尊重的一位中国人,作者所著《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的第一章就是写严复先生的,今天把这一章拿来与读者共享。几十年以后,他成了一个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非同凡响的、普通人。 2016-11-3033 1/2 辛亥革命 · 1911 革命人士 同盟会 兴中会 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陆皓东 华兴会 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会 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文学社 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其他成员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军 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清政府 执政皇族 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派 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出洋大臣 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镇压军 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北洋军阀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参考资料 1.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严复专号”, 2. 严复——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新浪福建[引用日期2013-09-20] 3. 严复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9-20] 4.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08] 5. 严复: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图) .新浪福建[引用日期2013-09-20] 6. 房志军,陈美娟.浅论信达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6) 7. 英语翻译名家严复简介 .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2012-12-28] 8. 那么多名人故居,李克强为何走进严复家? .人民网.2015年04月27日14:45[引用日期2016-01-22] 9. 严复译书介绍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9-20] 10. 严复全集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0-04-14] 马勇:严复为什么没有被清廷重用? 马勇 2020-01-15 17:10 来源:《觉醒与沉沦》 字号 二十年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生涯,让严复在军界积累了巨大声望;几年来致力于大众启蒙,为公共事务发声,让严复在甲午战后那个特殊的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具有公共情怀的大知识人;而他的学识,尤其是西学素养,《天演论》“信达雅”的翻译,让严复成为知识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是人才总会被赏识,被重用。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896年8月26日),吴汝纶就如此表达了对严复的欣赏与期待:“时局日益坏烂,官于朝者,以趋跄应对,善候伺,能进取,软媚适时为贤。持清议者,则肆口妄诋諆,或刺取外国新闻,不参彼己、审强弱,居下讪上以钓声誉,窃形势,视天下之亡,仅若一缾盆之成若毁,洎然无与于其心。其贤者或读儒家言,稍解事理,而苦殊方绝域之言语文字,无从通晓;或习边事,采异俗,能言外国奇怪利害,而于吾土载籍旧闻,先圣之大经大法,下逮九流之书,百家之异说,瞑目而未尝一试,塞耳而了不一闻。是二者盖近今通弊,独执事博涉,兼能文章。学问奄有东西数万里之长,子云笔札之功,充国四夷之学,美具难并,钟于一手,求之往古,殆邈焉罕俦。窃以谓国家长此因循不用贤则已耳,如翻然求贤而登进之,舍执事其将谁属?然则执事后日之事业,正未可预限其终极。” 吴汝纶的预言很快成为事实。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97年1月27日),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类,以收实用。稍后,光绪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并责成军机处、总理衙门组织实施,以时事多艰,急需人才,诚非有破格非常之举,不足以耸外人之视听而鼓舞海内之人心。方案规定京官三品以上,外官督抚学政,都有责任各举所知,不限疆域,不论人数,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推荐至总理衙门,以非常之举招非常之才。戊戌年初,各省举荐的人才名单报至总理衙门,总计两百三十多人,严复名列其中。詹事府詹事王锡蕃在保荐书中写道:“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候选道严复,本船政驾驶学生,出洋学习,于西国典章名理之学,俱能探本溯源,精心研究,中学亦通贯群籍,著述甚富,水师情形,尤其所熟知专习,久在北洋供差,奉公之外,闭户寡合,其立品尤为章卓。” 推荐严复的并不止于王锡蕃,顺天府尹胡燏棻,据说,甚至戊戌年风头最健的张荫桓都曾出面保荐。吴汝纶告诉严复,“传闻南海张侍郎,因近日特科之诏,举执事以应,诚侍郎之爱执事。顾某以为特科徒奉行故事耳,不能得真才。得矣,亦不能用。愿执事向翔审慎,自重其才,幸勿轻于一出也”。 认同、赏识、赞美严复的不少,但不以为然、敌视、嘲笑、不屑的似乎也不少。还是吴汝纶告诉严复,“鄙意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能溶中西为一冶者,独执事一人而已,其余皆偏至之诣也。似闻津中议论,不能更为异同,乃别出一说,以致其媢妒之私,曰严君之为人,能坐言而不能起行也。仆尝挫而折之,曰天下有集中西之长,而不能当大事者乎?往年严公多病,颇以病废事,近则霍然良已,身强学富识闳,救时之首选也,议者相悦以解”。 严复确实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融通中西学术的人才,但严复也确实又是一个不太拘于小节,说话比较随便,没有太多心机太多顾忌的人,因而对于体制而言,严复似乎又是一个“问题中人”,不时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小报告”送到他上司,甚至最高层。以致光绪帝见到严复,开头第一句就问当年夏被人举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光绪帝的问话不是很严谨,当年不是严复个人因为什么事情被举报,而是因为他和几位朋友合作的《国闻报》。《国闻报》给严复带来巨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相当大的麻烦。戊戌年正月十七日(1898年2月7日),《国闻报》率先公布《总理衙门奏教案办结胶澳议租折》,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中德关于胶州湾事件发生以来的全部交涉过程,特别是最后达成胶澳租借九十九年的理由、细节。对清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中外合作利用土地的另类思考,毕竟由此解决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某些安全问题,打消了外国资本不必要的忧虑,另一方面租借毕竟只是一个商业手续,不是割让,“略如各口租界办法,周遍以一百里为限,按岁输纳租钱,该地自主之权仍归中国”。这个协议的思路是维持中德之间的贸易顺畅进行,而又不使中国的主权以及领土完整受到更大伤害。这是一个并不是太坏的结局,否则此后中法关于广州湾的租借,中俄关于大连湾的租借,中英关于威海卫的租借等一系列后续谈判就不会沿用“胶澳租借”办法。但是,《国闻报》公布这个文件,却引起总理衙门“震怒严查”,《国闻报》所面临的“国家压力,前者已去,后者方来”,总理衙门接二连三“封禁”《国闻报》关于外交问题的言论。作为《国闻报》主笔,还在体制内的严复理所当然被牵连进去。 《国闻报》同人从容应对各方压力,对于一些不实之词,也尽量给予解释,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住来自政治高层的压力。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三日(1898年5月3日)上谕:“有人奏天津设有国闻报馆,咸谓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道员严复合股所开。本年三月间归日本人经理,而水师学生译报如故请饬查禁等语。国闻报馆如系中国人所开,不应借外人为护符。如已归日本人经理,则不应用水师学生代为译报。著王文韶查明该报馆现办情形,及道员严复有无与外人勾串之事,据实具奏。” 遵照光绪帝指示,直隶总督王文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不止一次与严复等人面谈。四月十九日(6月7日),王文韶向朝廷报告调查经过与结果:“臣尊即檄饬津海关道李珉琛密查去后,此据禀复称:二十三年九月,天津紫竹林租界地面设有国闻报馆,系闽广人所开。今年三月,见报端有日本明治年月,询知该馆因报纸销行不广,资本折阅,售与日人。复函致日本驻津领事郑永昌,询问国闻报馆果否系日本人经理,并接自何人之手。旋据函复,前国闻报馆主李志成福建人,因亏本歇业,曾于中历本年三月初六日,出盘售与鄙国士人西村博接办,自行经理,已据禀明有案,即于是日在报端刊布告白,兼列鄙国年月字样等语。查该领事所称,前开国闻报馆者,系闽人李志成,今年三月接开者,系日人西村博,自行经理,皆确有主名,不言另有人合股。道员严复素日讲究西学,偶以论说登报则有之,合股之说,即或因此而起,实未闻有勾串情事。至水师学生带代为译报一节,查水师学堂学生,遇有西报,皆当翻译,原以备考校而资练习。有足广见闻者,间亦付之报馆。或报馆人自向索取登入,尚非受雇代为译报,其刻载姓名,亦系报馆常例。将各等情查悉,具禀前来,臣复查无异。窃见迩来报馆林立,指摘时政,放言罔忌,措词多失体要。《国闻报》所登严复议论,亦时蹈此失。盖该道曩年游历泰西,熟谙洋务,狃其书生之见,欲以危言耸论,惊动当世,以冀力振时局,其心尚属无他。今该道被参报馆合股,及与外人勾串各节,既查无其事,应仰恳天恩,免其置议。臣仍谕饬严复并学堂学生等,嗣后不得再有只字附登馆报,以自取戾。”读王文韶这段报告,可以体会对严复的爱惜、保护,但也能隐约感到严复尽管没有实质性的问题,但也总是有一些小把柄、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小把柄对严复构成一点小小的影响,比如故事不断,传闻不停。但是毕竟严复思想、学识、才华、能力出众,赏识者亦多,因而也并没有因为那些闲言碎语过于耽搁其政治前程。七月十三日(8月29日),少詹事王锡蕃保荐严复为“通达时务之才”,建议清廷量才器使。七月十九日(9月4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奉谕通知“北洋差委候补道严复”来京“预备召见”,严复启程进京时间“即在不日间”。 获得皇帝召见,对严复来说是莫大荣耀。七月二十二日(9月7日),严复在赴京前夕不无得意写信告诉四弟观澜:“明日即须晋京预备召见,本属无闲作答,继念事有关系,此时若不直告尽言,日后必为吾弟所怪怨,故不得已百忙中作此回信。句句是真,惟吾弟亮察而已。” 七月二十三日(9月8日),严复乘火车从天津抵达北京。当天下午,严复前往郑孝胥寓所拜访。夜,两人详谈,郑孝胥对严复随身带来的《拟上皇帝书》赞口不绝,以为“文词深隽,诚雅才也”。 又过了几天,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严复“蒙恩召见乾清宫,垂询办理海军并开办学堂事,甚为详悉”。据《国闻报》稍后发布的消息,光绪帝与严复的对话如次: 上问:“本年夏,有人参汝在天津国闻报馆主笔,其中议论可都是汝的笔墨乎?汝近来尚在国闻报馆主笔否?” 严对曰:“臣非该馆主笔,不过时有议论,交于该馆登报耳。” 上又问:“汝所上报之文,其中得意文章有几篇?” 严对曰:“无甚得意者。独本年正月间有《拟上皇帝书》一篇,其文颇长,当时分作六七次登报,不知曾蒙御览否?” 上云:“他们没有呈上来。汝可录一通进来,朕急欲观之。” 严对曰:“臣当时是望皇上变法自强,故书中多此种语,今皇上圣明,业已见之行事,臣之言论已同赘旒。” 上曰:“不妨。汝可缮写上来。但书中大意是要变什么法?” 严对曰:“大意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对严复这段解释,光绪帝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此外闻垂问事甚多,约奏对三刻钟之久。严复既退,遂回寓,将春间登报稿本抓紧修缮,以备进呈,想日内已经御览矣。 《拟上皇帝书》可能并没有进呈。因为在严复乾清宫召见第二天,风云突变,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据严璩说,“德宗命抄一份呈览,未及进而政变作,孝钦后垂帘听政。府君即日出都返津。” 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因一个意外而中止,严复也因此断绝了在政治上更进一步的可能。而且,由于他与维新党人的密切关系,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大致相同,与六君子中的林旭等人还有一层复杂的人际关系,因而使严复对于戊戌年秋天的政治逆转始终转不过弯来。他哭林旭的长诗,不仅抒发了他对林旭的惋惜与怀念,而且隐晦探究戊戌政治变革的利弊得失及其失败原因: 相见及长别,都来几昼昏。 池荷清逭暑,丛桂远招魂。 投分欣倾盖,湛冤痛覆盆。 不成扶耎弱,直是构恩怨。 忆昨皇临极,殷忧国命屯。 侧身求辅弼,痛哭为黎元。 大业方鸿造,奇才各骏犇。 明堂收杞梓,列辟贡玙璠。 岂谓资群策,翻成罪莠言! 衅诚基近习,祸已及亲尊。 惝恍移宫狱,呜呼养士恩。 人情方翕訾,天意与偏反。 夫子南州彦,当时士论存。 一枝翘国秀,山峡倒词源。 荐剡能为鹗,雄图欲化鲲。 杨谭同御席,江郑尽华轩。 卿月辉东壁,郎星列并垣。 英奇相搘柱,契合互攀援。 重译风皆耸,中兴势已吞。 忽惊啼晚鴂,容易刈芳荪。 古有身临穴,今无市举幡。 血应漂地轴,精定叫天阍。 犹有深闺妇,来从积德门。 抚弦哀寡鹄,分镜泣孤鸳。 加剑恩牵犬,争权遇僓豚。 空闻矜庶狱,不得见传爰。 投畀宁无日,群昏自不论。 浮休齐得丧,忧患塞乾坤。 上帝高难问,中情久弗谖。 诗篇同乘杌,异代得根原。 莫更秦头责,休将朕舌扪。 横流看处处,只合老邱樊。 从甲午年“世变之亟”开始“辟韩”、“原强”,寻找中国富强之路,进而思想启蒙,传播进化论,推动并积极介入维新运动。短短几年,严复走完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变迁过程,救亡,富强,还是启蒙;如何在救亡与启蒙中寻找平衡,既不要让救亡压倒启蒙,也不要因启蒙而耽搁救亡,成为严复思考的题目,也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历史题目。 (本文摘自马勇著《觉醒与沉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袁世凱稱帝所封的六位一等公都有誰?

楊杏佛(1893年,名銓,江西省清江縣人總統府秘書處收發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