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中国是建立在血缘为基础的文化上(《中国人的性格》(亚瑟斯密斯)。如果想了解我们的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为何会如此,请看上面的书—-130年前的书—-我们的行为处事方式在这一百多年里几乎没变
另类的人与另类的书 --读《双山回忆录》 谭斌 <更多内容 2018-12-09 23:00:00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初读了早年购买的王凡西先生著的《双山回忆录》。方才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么一派,还有这么一群人,当然,也有这样的著作,不禁令人感慨。 王凡西,本名王文元,笔名双山,浙江海宁人,生于1907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1929年回国,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1949年移居澳门,1975年移居英国,2002年在英国去世。 王凡西是中国老一辈托洛茨基主义者的领导人,一生坎坷,四次入狱,漂泊四海,虔诚地把对托派的信仰当做生命而不懈追求,斗志不减,绝不低头,最终在亡命天涯中告别了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物,极为稀少,但他们的存在,孤独而悲壮,顽固而凄凉。所以,我说王凡西们是另类的一群可悲可叹可敬之人! 同样,《双山回忆录》却是一本另类的书。在书中,王凡西较为详尽地回忆了自己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大革命失败,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得以偷偷阅读当时由托洛茨基所领导的左派反对派批评斯大林的文件及组织的一些活动,遂由思想上同情到积极参与,于1928年在校内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即左派反对派,托洛茨基派简称“托派”)并参加领导工作,1929年回国,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组织部工作,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最后其终身献给所从事的托派运动的全过程。 至少从《双山回忆录》中看得出来,王凡西决非等闲之辈,也不是庸碌之人。在宏大的时局动荡之中,他也颇有主见与定力,他的孤高自许,不同流俗,这样的高标耿介,要做到五湖四海,可能也不是太容易吧?他理性坦率,较少个人吹嘘,也不屑于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都颇为中肯锐利,一针见血。 王凡西在书中揭示了很多原先被回避了的事实。而这些事实,直接造成对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评价的偏见。 王凡西看不惯王明(陈绍禹)等人的做派,在书中,历数了王明在莫斯科发家之举,回国在中国共产党掌权,并由此对革命进程产生的影响,其细节虽然算不上详尽,但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足以将很多看似突兀的历史现象连贯起来。其中,他始终站在苏联政局—斯大林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