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人与另类的书 --读《双山回忆录》 谭斌 <更多内容 2018-12-09 23:00:00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初读了早年购买的王凡西先生著的《双山回忆录》。方才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么一派,还有这么一群人,当然,也有这样的著作,不禁令人感慨。 王凡西,本名王文元,笔名双山,浙江海宁人,生于1907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1929年回国,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1949年移居澳门,1975年移居英国,2002年在英国去世。 王凡西是中国老一辈托洛茨基主义者的领导人,一生坎坷,四次入狱,漂泊四海,虔诚地把对托派的信仰当做生命而不懈追求,斗志不减,绝不低头,最终在亡命天涯中告别了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物,极为稀少,但他们的存在,孤独而悲壮,顽固而凄凉。所以,我说王凡西们是另类的一群可悲可叹可敬之人! 同样,《双山回忆录》却是一本另类的书。在书中,王凡西较为详尽地回忆了自己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大革命失败,1927年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留学,得以偷偷阅读当时由托洛茨基所领导的左派反对派批评斯大林的文件及组织的一些活动,遂由思想上同情到积极参与,于1928年在校内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即左派反对派,托洛茨基派简称“托派”)并参加领导工作,1929年回国,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组织部工作,1930年初因其托派身份被发现而被开除党籍,最后其终身献给所从事的托派运动的全过程。 至少从《双山回忆录》中看得出来,王凡西决非等闲之辈,也不是庸碌之人。在宏大的时局动荡之中,他也颇有主见与定力,他的孤高自许,不同流俗,这样的高标耿介,要做到五湖四海,可能也不是太容易吧?他理性坦率,较少个人吹嘘,也不屑于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都颇为中肯锐利,一针见血。 王凡西在书中揭示了很多原先被回避了的事实。而这些事实,直接造成对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评价的偏见。 王凡西看不惯王明(陈绍禹)等人的做派,在书中,历数了王明在莫斯科发家之举,回国在中国共产党掌权,并由此对革命进程产生的影响,其细节虽然算不上详尽,但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足以将很多看似突兀的历史现象连贯起来。其中,他始终站在苏联政局—斯大林主...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胡瑛 [ 编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文介绍的是湖南人,同盟会会员,筹安六君子之一。关于云南军人,请见“ 胡瑛 (云南) ”。 胡瑛 性别 男 出生 1884年 大清 湖南省 桃源县 上乡下白石村 逝世 1933年 中华民国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 胡经武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 20世纪 政党 中国国民党 经历 显示▼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1905年摄于 日本 东京 )。前排左起:1 黄兴 ,2未知,3 胡瑛 ,4 宋教仁 ,5 柳扬谷 ;后排左起:1 章士钊 ,2未知,3 程家柽 ,4 刘揆一 胡瑛 (1884年-1933年11月), 字 经武 ,号 萱庵 , 中国 湖南省 常德府 桃源县 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国 清末 民初 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人。 目录 1 生平 1.1 革命派的活动 1.2 从反袁世凯到筹安会 1.3 护法运动以后 2 注释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 [ 编辑 ] 革命派的活动 [ 编辑 ] 胡瑛祖籍 浙江省 绍兴府 ,出生于 湖南省 常德府 桃源县 一个小官吏家庭,与 宋教仁 同乡。 [1] :19 小时候在 长沙 读书,16歳自 长沙 经正学校 毕业。曾肄业湖南明德学堂,为 黄兴 弟子,因结党暗杀劣绅王先谦未成,持黄兴信函走避武昌吴禄贞寓所,旋矢志投入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充兵士。 [1] :19 其为人年少英挺,善词说,入伍后识张难先,两人从此遂藉饭后休闲讲演以激励士兵。 [1] :19 1904年( 光绪 三十年)2月,胡瑛参加了黄兴组织的 华兴会 。自黄兴创立华兴会后,乃使胡瑛及宋教仁在湖北计议从速成立机关准备响应,于是分途连络军界、学界同志,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故意标明研究科学,以愚弄官府耳目,实则此为武昌有革命机关之始。 [1] :19 3月,他赴 武昌 任华兴会 湖北 支部总理。6月, 科学补习所 举行成立大会,公推湖北高等学堂高材生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宋教仁为文书,各军营各学堂均置干事,分途运动,其中主要工作之一,即为介绍新兵入伍。 [1] :19 盖会员刘敬...
父是太平天国义士,自己是辛亥元老,来说说民国英雄李烈钧其人
父是太平天国义士,自己是辛亥元老,来说说民国英雄李烈钧其人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JEP1GK60543LLJX.html 2020-08-07 17:39:57 来源: 历史沐沐 举报 0 分享至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华丽的语言上,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杜勃罗留波夫 李烈钧的侠气从他的字号上就能看出来:侠如和侠黄。正如金庸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烈钧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先是反抗清朝的统治,接下来跟随孙中山反袁护法,在抗日战争中也毫不退缩,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解放。在他去世后,除了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外,总理和董必武也亲自前往哀悼吊唁。 为了头上没有皇帝 李烈钧侠义英雄的一生开始于1882年,十八年前,他的父亲李骏兴所参加过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内外夹攻下迎来了惨烈的失败。李骏兴也失去了少年意气,只回到家乡娶妻生子种田为生。在武艺高强的父亲和知书达理的母亲两人谆谆教诲下, 李烈钧长成了文武兼备的翩翩少年,一身侠气初露端倪,只给自己取了“侠如”的字和“侠黄”的号。 而这种侠气自他年幼时就显露无疑,1900年,武宁新上任的知县是个巧取豪夺,索求无度的贪官,他先是借着收回欠款的名义大肆索取,又各种巧立名目,把村民打搅得无法生存。然而村民们虽然早已怒不可遏,但因为没有领头人,苦苦忍耐。李烈钧听到了他们的呼声后,暗中把村民们聚集起来,趁着这个贪官回府的机会把他痛打一顿,还赶走了这个坏人。 1901年,李烈钧被选中进入江西武备学堂读书,成为了他传奇一生的真正起点。在武备学堂里,李烈钧文武兼备深得老师的喜爱,所以就在不久后被送往北京考试,合格后被练兵处送到了日本学习陆军知识,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而在这段时间,他和黄兴等人共同组织了反对西方侵略的“攘白团”,还在黄兴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接受了对方反清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也正是在这里,李烈钧踏上了自己反对清朝统治的道路。光绪三十三年,李烈钧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次年回国后就担任了新军管带。官职和地位没有迷惑他,他一直在新军中进行着革命活动,直到被逮捕后也不曾停止。护国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袁世凯丢下他还没坐热的帝位匆匆逃离,但当时的政府却依然被不同的军阀轮番控制。 1911年,奉命北上的李烈钧途径武汉,这才知道...
链接失效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