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图片
  辜鴻銘 (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 湯生 ,字 鴻銘 , 以字行 ,號 立誠 ,自稱 慵人 、 東西南北人 ,又別署為 漢濱讀易者 [1] ,英屬 海峽殖民地 檳榔嶼 人(今馬來西亞 檳城 ) [2] ,留學英、德、法國14年後,在晚清的西式學校裏掌英語教職,包括武昌 自強學堂 英語教習、上海 南洋公學 教務長、 北京大學 英國文學教授,亦是 張之洞 在教育事務的幕僚。因其學博中西,故人稱「清末怪傑」、「清末狂儒」,為當時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翻譯了 四書 之三部——《 論語 》、《 中庸 》和《 大學 》;並著有《清流傳》(又名《中國的牛津運動》)和《春秋大義》(又名《 中國人的精神 》)等書。自稱「一生四洋」,即「生在 南洋 ,學在 西洋 ,婚在 東洋 ,仕在 北洋 」。 [3] 姓名 [ 編輯 ] 辜鴻銘曾用過很多英文名,初用Koh Hong-beng,回國用Ku Hweng-Ming,另外還有Kaw Hong Beng、Amoy Ku,但最為人知的是Tomson。 生平 [ 編輯 ] 辜鴻銘 早年經歷 [ 編輯 ]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出生於 英國 殖民地 檳榔嶼 的一個橡膠園內。祖籍 福建 。對於其祖籍的具體 縣 域,學界有漳州 海澄 、廈門 翔安 (清代 同安縣 )、泉州 惠安 、泉州 晉江 數種說法。辜鴻銘自稱為「『廈門辜湯生』(TomsonAmoy)」。1908年英國倫敦出版,馬來亞雪蘭莪博物館館長H.C.羅賓遜編撰的書籍中,其家族祖籍地記為:「來自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關辜厝村」,是為清代 泉州府 同安縣 永豐鄉長興里辜宅保,即今 廈門市 翔安區 新圩鎮 古宅村。曾祖父 辜禮歡 早年移居東南亞,定居、逝世於 檳榔嶼 。曾祖母顏梅娘(GuanBo⁃eyNeoh),是出身 吉打 的 馬來女子 。祖父辜龍池,祖母GohKooiNeoh。父親 辜紫雲 是經營橡膠園的「經理」。辜紫雲妻子,即辜鴻銘生母的身份在傳聞中,有「英婦」、「葡萄牙女人」等說法,但均未見史料記載 [4] 。 1867年,辜鴻銘10歲時隨其義父,橡膠園主英國商人布朗前往 蘇格蘭 。布朗告訴他:「現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想侵略中國,所以那些國家的學者都在努力鑽研中國文化;希望你日後也能為自己的國家學好中西文化!」 [5] 1870年,14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甘地稱他是「最珍貴的中國人」,他和泰戈爾被並稱為東方文化的兩大代言人 - YouTube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甘地稱他是「最珍貴的中國人」,他和泰戈爾被並稱為東方文化的兩大代言人 - YouTube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图片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1909年"泰晤士报"张之洞之死:一心一意爱国者 编辑: 陈豪 时间: 2014-05-04 16:40:42 来源: 现代快报 张之洞   张之洞接见美国客人   正在处理公务的张之洞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图为1906年的汉阳铁厂   (本文载于1909年10月6日的《泰晤士报》,是《泰晤士报》对张之洞所做的“盖棺定论”。本文对报道原文有删减。)   原文:   (本报①特派记者,北京,10月5日)历任两广、湖广与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大人,可谓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清国人士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拥有独特的地位,备受君主与国人的敬重。昨晚9时,张之洞与世长辞,就在昨天的晨间,摄政王还去探访过他。虽然近日以来,死亡一直不断地迫近他,但这个结局还是来得突然了一些。   各地对他的去世都表达了遗憾之意,不仅因为他是帝国的伟大学者,更因为他是一位一心一意的爱国者,其正直之心,从未有人质疑过。虽然44年以来,他兴办的实业一直在盈利,而自1884年由巡抚升任总督后,他连续三次在帝国最富有的总督辖区里任职。在那里,他个人致富的机会可谓无穷无尽,但他死时,却独留一身清寒。   其人传略   在清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承认,官场的腐败行为已经被提升为一种艺术了。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个人诚信不容置疑的人,凭着他全然的学识,爬到了帝国的最高职位,那时,一方面,他以诚实正直的品格备受敬重和爱戴;但另一方面,总体而言,政府的系统也准备好了要将其打入冷宫。没有其他更好的例子能比已故的张之洞更能说明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形,也不容易再找到另外一个像他一样的人,融合了那么多不同的优良素质,但同时也融合了那么多的缺陷,能够与清国政府系统切合一致。   教育与训练   张之洞是直隶人氏(天津辖区),出生于1837年。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完全要仰赖其杰出的文学才能。1862年,他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两年之后,又赢得新选翰林最终考核的第一名。在29岁的年纪,他已经任职湖北学政。   在其一生的非凡生涯中,首先,他是一位学者,以